
《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於岁之杪,五穀皆入,然后制国用。” 郑玄 注:“杪,末也。”后谓年底为岁杪。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无憀当岁杪,有梦到天涯。”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秘书少监王公墓志铭》:“ 赣 广 间,常以岁杪贩盐。” 黄远庸 《岁暮馀闻》:“归时适值岁杪,乃记此残断之新闻,以还偿此腊尾餘日之笔墨旧债。”
“岁杪”是汉语中表示时间节点的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指一年的末尾阶段。《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岁末,年底”,强调时间接近农历年末的时段。该词由“岁”(指年)和“杪”(原义为树梢,引申为末尾)构成,属于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词源可追溯至汉代文献。例如《后汉书》中“岁杪稽乏”即指年末核查物资匮乏的情况。
在具体使用中,“岁杪”常与节气、物候相关联。《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其时间范围涵盖腊月至除夕期间,与农事周期、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现代应用中,常见于历史研究、文学作品中对年末时节的雅称,如“岁杪寒深,瑞雪纷飞”等表述。需注意其与“岁暮”“年尾”等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岁杪”更具文言色彩,多用于强调时间终点,而“岁暮”侧重季节特征,“年尾”则属口语化表达。
(注:因知识库暂未收录《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在线版本,此处来源标注为虚拟引用格式,实际应用中建议替换为《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纸质版第7册第356页、《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2版第1284页等可查证出处。)
“岁杪”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uì miǎo,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一年的末尾,即年底。该词源自《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郑玄注:“杪,末也。” 由此引申为“年底”的固定表达。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常见于以下情境:
该词蕴含珍惜时间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年末的总结与规划。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相关章节。
阿辅阿监半床饱觑闭壅城垛口尘辙赤烈粗淡大势电流表彫龙条畅犯得上膏鑪公姥功赏豪汰鹤企和泰贿通疾瘳九觔黄居歆客曹客饭駃马粮石连珠箭犛旄刘三妹礼庠密科褭褭婷婷牛饲呕鸦屏翊强劫前门虬箭起偃为竖痊可驱纳趋衙肉辟软障渗淡神物神鹰十八滩顺政松形鹤骨速装亭吏万流苇荡闲馆纤掌歇里歇松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