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平定。《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疾之,将緻命于 秦 ; 文公 恐懼,綏靜諸侯, 秦 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 漢 室,綏靜四海。”《宋史·食貨志上》:“ 哲宗 即位,諸老大臣維持初政,益務綏靜。”《明史·四川土司傳一·四軍民府》:“凡遇襲替,務合兩省會勘。 蜀 察其世次, 滇 亦按無侵犯,方許起送,亦羈縻綏靜之要術也。”
綏靜(suí jì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安撫手段使局勢或人心安定。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綏”本義為“安撫”,《說文解字》釋作“車中靶也”,引申為安定、平定;“靜”指平靜、安甯。二字組合後,強調通過非武力手段平息動亂或紛争,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載“綏靜諸侯”,即指以懷柔政策維系諸侯國間的和平。
詞源與曆史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多用于政治語境,如《尚書·周官》中“綏靜爾土”指統治者通過德政安定疆域。漢代注疏家鄭玄釋“綏”為“安也”,強調自上而下的治理策略。
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論述,例如:“綏靜邊陲”指通過外交手段維護邊疆穩定,“綏靜民怨”則表示以政策調節平息民衆不滿(《古漢語詞彙學》用例)。
近義辨析
與“平定”“鎮撫”等詞相比,“綏靜”更側重和平手段的漸進過程,如《資治通鑒》中“綏靜新附”特指對新歸順者的安撫政策,而非軍事壓制。
“綏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綏靜”指安撫平定,常用于描述通過安撫手段使局勢恢複穩定。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分析,可參考、4、6等來源。
腌臜混沌粃滓臣隸大荒當耳邊風憚勞倒屦雕房敵後惡垜袱駝貢情故舊豪焰阖攏話心戋戋簡書燋夭九極蠲使鈞適開霧睹天枯陳離害李時珍流産密和缪說莫非捧心僻路鋪地錦牽裳嵌花骐骝情說窮形盡相任令容納蛇靈折錢食藿懸鹑十襲時暇鼠駭水楗死忌竦懼素席貪險投贈頽喪窪隆晚節不終無愧涎鄧鄧象載小打小鬧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