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下不平。《晉書·張駿傳》:“夫法制所以經綸邦國,篤俗齊物,既立必行,不可窪隆也。”
(2).猶凹凸。 宋 蘇轼 《書蒲永昇畫後》:“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美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
“窪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ā ló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高下不平
指地勢或物體表面高低起伏、不平整的狀态。例如《晉書·張駿傳》提到“不可窪隆也”,強調法制的穩定性不應像地形般起伏不定。
猶凹凸
形容物體表面凹陷與凸起交錯的形态。宋代蘇轼在《書蒲永昇畫後》中評價畫作時,用“謂有窪隆”描述水面波紋的立體感,認為這是繪畫的妙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水名(如“渥窪”)的用法,可參考相關詞典條目。
窪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地面起伏不平,凹下隆起。形容地勢不平坦的樣子。
窪隆這個詞的部首是氵(水部),拆分後的筆畫數量是10畫。
窪隆這個詞的來源來自于古代漢語,是由“窪”和“隆”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窪隆分别寫作「窪隆」。
在古時候,窪隆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
1. 這片土地窪隆不平,不適合種植。
2. 他用手指向着遠處的山巒,指出了那裡的窪隆。
1. 窪地:低窪的地區。
2. 隆起:高起的地方,相對于窪地。
3. 窪泊:低窪積水的地方。
1. 凹凸:形容地面或物體表面不平坦。
2. 陷坑:形容地面上有深深的坑洞。
1. 平坦:形容地面或物體表面平平整整。
2. 高聳:形容地面或物體向上突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