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涎瞪瞪 ”。
“涎鄧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典文學中較為常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涎鄧鄧”形容人目光呆滞、貪婪或好色的神态,常帶有貶義。該詞常見于元曲等古代文學作品,多用于描寫人物輕佻或貪欲的表現。
詞源:
核心字“涎”原指口水(如“垂涎三尺”),引申為對事物的渴望或輕浮态度。
“鄧鄧”為疊詞,增強語氣,類似“瞪瞪”,表示瞪視或呆滞狀态。
異形詞:
存在多個變體,如“涎瞪瞪”“涎涎鄧鄧”“涎涎瞪瞪”等,均表示類似含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語境中。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用于正式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元曲選》或《水浒傳》等古籍。
涎鄧鄧是一個成語,意為嘴巴不停地滴下口水。形容極度垂涎或渴望的樣子。
涎鄧鄧的拆分部首為水和口,其中水部為三畫,口部為五畫。
涎鄧鄧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漢書·卷八·謝揚傳》:“骁勇善戰,為涎鄧之際。” 涎鄧之際指的是在将要出征時巷口以出使為名,借口飲酒而遲遲不出。後來演變為形容人極度渴望或垂涎的樣子。
涎鄧鄧的繁體字為澩鐙鐙。
古時候涎鄧鄧的漢字寫法沒有具體記錄,因為它是後來演變形成的成語。
他看着美味的食物,涎鄧鄧地咽了口水。
涎涎瀝瀝、涎臉涎皮、垂涎欲滴。
垂涎三尺、垂涎欲滴、羨慕嫉妒恨。
不屑一顧、不感興趣、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