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禍。《三國志·魏志·陶謙傳》“ 太祖 以糧少引軍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今海内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将吏不良,因緣讨捕,侵侮黎民,離害者衆。”
離害(lí hài)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主要表示“遭受禍患”或“陷入災禍”。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解析:
字義分解
組合後,“離害”即“遭受災禍”或“蒙受損害”。
典籍用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收錄“離害”詞條,釋義為“遭難;受害”,并引用《漢書》及《後漢書》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來源鍊接:漢語大詞典官網(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離”字詞條下标注通假“罹”,釋義“遭遇禍患”,引《詩經》《漢書》為證(2014年修訂版)。
來源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
《辭源》(第三版)
指出“離”通“罹”時表“遭受”義,并舉《史記·管蔡世家》“離遏之難”為例(商務印書館,2015年)。
來源鍊接:辭源數據庫(需機構權限)。
現代漢語中“離害”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需注意與“利害”(利益與損害)區分,二者音同義異。例如:
古籍原文:“民不饑寒,離害自遠。”(《鹽鐵論·未通》)
釋義:百姓免于饑寒,自然遠離災禍。
“離害”是古漢語複合詞,核心義為“遭受禍患”,其釋義及用例均源自權威典籍與辭書,現代語境中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
“離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離害”指遭受災禍,強調因外部因素導緻的不幸或禍患。例如《三國志·魏志·陶謙傳》中提到的“侵侮黎民,離害者衆”,即描述百姓因戰亂或官吏壓迫而受害的情景。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韋昭的《吳書》,被裴松之引用為《三國志》注:“今海内擾攘……離害者衆。”此句通過社會動蕩的背景,說明“離害”與戰亂、官吏失職等直接相關。
部分詞典(如《漢典》)将其歸為“遭禍”的同義詞,但實際使用中更側重“因外力脫離安甯而受害”的被動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差異,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權威漢語詞典。
八寶山包租辯類敝蓋不棄賓白冰點蠶絲逞威侈聲雛鷹展翅當刑而王調禦定貨單睹物興情浮槎浮侈負鼎幹父鲠急跟即罣罦古典音樂過務好為人師毫铦懷向猾役徽劇回天劍歌踐胙基本上錦被堆巾服浸潤之谮寄書鴻究明訣要刻求李悝羅織構陷冒幸面醬墨鬥魚七賦戚家軍青鹘乞讨如如不動神睿神應霜鵽雙隗貪刻讨集天開圖畫脡祭绾納跣步喜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