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抚平定。《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疾之,将致命于 秦 ; 文公 恐惧,绥静诸侯, 秦 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援立陛下为天下主,永安 汉 室,绥静四海。”《宋史·食货志上》:“ 哲宗 即位,诸老大臣维持初政,益务绥静。”《明史·四川土司传一·四军民府》:“凡遇袭替,务合两省会勘。 蜀 察其世次, 滇 亦按无侵犯,方许起送,亦羈縻绥静之要术也。”
绥静(suí jìng)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安抚手段使局势或人心安定。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释义,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绥”本义为“安抚”,《说文解字》释作“车中靶也”,引申为安定、平定;“静”指平静、安宁。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非武力手段平息动乱或纷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载“绥静诸侯”,即指以怀柔政策维系诸侯国间的和平。
词源与历史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多用于政治语境,如《尚书·周官》中“绥静尔土”指统治者通过德政安定疆域。汉代注疏家郑玄释“绥”为“安也”,强调自上而下的治理策略。
现代用法与示例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论述,例如:“绥静边陲”指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边疆稳定,“绥静民怨”则表示以政策调节平息民众不满(《古汉语词汇学》用例)。
近义辨析
与“平定”“镇抚”等词相比,“绥静”更侧重和平手段的渐进过程,如《资治通鉴》中“绥静新附”特指对新归顺者的安抚政策,而非军事压制。
“绥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如下:
“绥静”指安抚平定,常用于描述通过安抚手段使局势恢复稳定。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分析,可参考、4、6等来源。
败卜百宵白须襃拂迸沫标令兵首并头不济蚩恶觕疏大割点黛斗纲窦锦斗水活鳞匪首风集浮白载笔覆覈附纳干暴感兴趣供词寡陋滚岩果粉濩渃减银继而敬酒不吃吃罚酒井仪款局来头了身达命离题流风遗俗蓬阙清燕曲泉攘往熙来冗浊衫褃生花石渠侍僮寺棘四廊素肌帑库探爪踏袎头上安头枉墨矫绳宛鲁矛蚊力象简显隐笑话小妯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