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漕的意思、歲漕的詳細解釋
歲漕的解釋
謂每年由水路運輸糧食至京師或指定地點。 宋 歐陽修 《泗州先春亭記》:“ 泗 ,天下之水會也,歲漕必廪於此。”《宋史·食貨志上三》:“ 宋 歲漕以廣軍儲、實京邑。”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三:“ 嘉祐 四年,詔所運菽,減漕船三百艘。自是歲漕三河而已。”
詞語分解
- 歲的解釋 歲 (歲) ì 年:歲首。歲暮。歲夕(即“除夕”)。歲除(年終)。歲闌(一年将盡的時候)。 一年的收成,年景:歲兇(年成歉收)。歉歲(收成不好的年份)。 年齡:年歲。周歲。 星名:歲星(即“木星”。)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歲漕”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歲”和“漕”兩部分構成。
字義解析:
- 歲:本義為“木星”,後引申為時間單位“年”(《說文解字》)。在財政制度中,“歲”常指年度稅收或物資征收周期,例如《周禮》中“歲入”“歲出”等用法。
- 漕:原指“水路運輸”,特指通過河道運送糧食(《康熙字典》引《廣韻》)。古代中央政府為保障糧食供應,多利用天然或人工河道轉運稅糧,稱為“漕運”。
詞義綜合:
“歲漕”指每年通過水路運輸的稅糧,常見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經濟文獻。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歲漕東南粟六百萬石,以給京師”,即每年從南方經大運河運送六百萬石糧食至都城。該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下“因糧于遠”的財政策略。
權威引用:
- 《漢語大詞典》定義:“歲漕,謂每年水運之糧。”
- 曆史學者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分析,歲漕規模與運河工程、地方倉儲密切相關,是古代經濟命脈之一。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及曆史研究專著。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文獻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歲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ì cáo,其核心含義為每年通過水路運輸糧食至京城或指定地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歲漕”中的“歲”指“每年”,“漕”指通過水路運輸糧食。合起來即指古代朝廷每年通過運河、河流等水道将糧食(多為稅糧)運往京師或軍事要地的制度。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 目的:主要用于充實京城糧倉、保障軍需供應,是古代經濟命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 實施朝代:宋代尤為典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宋歲漕以廣軍儲、實京邑”,說明其用于擴充軍糧和京城儲備。
3. 文獻出處與例證
- 歐陽修《泗州先春亭記》:“泗,天下之水會也,歲漕必廪于此。” 指出泗州作為水路樞紐,是歲漕的重要中轉地。
-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提到歲漕規模調整,如“嘉祐四年,诏所運菽,減漕船三百艘”,反映其隨政策變化的靈活性。
4. 相關詞彙與演變
- 漕運:廣義上指通過水道運輸糧食,而“歲漕”強調“每年定期”這一特性。
- 演變:隨着朝代更疊,漕運制度逐漸完善,但“歲漕”作為基礎形式,始終是維系中央集權的重要經濟手段。
“歲漕”是中國古代財政與物流體系的關鍵制度,通過定期水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其曆史記載多見于宋代文獻,并延續至清代,體現了古代水利與運輸技術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八覽抱子弄孫不刊之典螭魚沖聖傳搨純慤打甏誕受道不掇遺颠答動蕩燔柴霏彌偾将腐滅桴子膏炬鈎鎖骨廣寒殿韓風紅米晃曳還我河山經紀糾坐決策櫃柳軍城均工駿力渴切克什米爾扣壺長吟匡振樂善不倦理具菱唱林浪臨喪緑窗芼羹拇量叛逆竊權齊譽驅剽三影食饋樞軸私居通準踠趾威逼尉悅無幽不燭顯晦噏動邪陂寫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