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掇遺的意思、道不掇遺的詳細解釋
道不掇遺的解釋
同“ 道不拾遺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降、敗、殺6*人及剽劫者斬,盜者十倍取償,殺牛馬者沒為奴婢,故道不掇遺。”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莊周) 指“道教”(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創立于東漢):道觀(刵 )。道士。道姑。道行(俷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領)。 指某些反動迷信組織:會道門。一貫道。
- 遺的解釋 遺 (遺) í 丢失:遺失。遺落。 漏掉:遺忘。遺漏。 丢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補遺。路不拾遺。 餘,留:遺留。遺俗。遺聞。遺址。遺風。遺憾。遺老(a.經曆世變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遺骨。遺言。遺囑。 不自覺地排洩:遺尿。遺精。 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遺傳。 抛棄:遺棄。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道不掇遺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道不掇遺”是一個古代成語,讀音為dào bù duō yí,其含義與“道不拾遺”相同,主要用于形容社會秩序良好、民風淳樸,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 字面理解:道路上沒有人撿拾他人遺失的物品(“掇”意為拾取,“遺”指丢失的東西)。
- 引申義:形容社會安定、治安良好,百姓品行正直,無人貪圖他人財物。
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出自《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原文提到高麗地區嚴刑峻法,使得“道不掇遺”。
- 曆史背景:類似成語“道不拾遺”在《韓非子》中也有記載,常與商鞅變法後秦國社會安定的典故關聯。
使用場景
- 描述社會風氣:如“夜不閉戶,道不掇遺”。
- 強調治理成效:多用于贊揚法律嚴明或道德教化成功的時代。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反義詞:世風日下、盜賊橫行。
注意事項
- 現代用法:該成語較為生僻,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道不拾遺”。
- 結構特點:屬于緊縮式成語,含褒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新唐書》或成語詞典中的詳細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不掇遺》是一個成語,意為不傳授、不傳承知識或技能。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扌”,辶表示走的意思,扌表示手的意思。根據這個拆分,它的筆畫數為11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在古時候,知識和技能往往是家族中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這個成語用于形容某些人或家族不願意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他人,表示貪婪和自私。
《道不掇遺》的繁體寫法為「道不摘遺」。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道」的古代寫法為「辶首」,「不」的古代寫法為「一」,「掇」的古代寫法為「扌屝又」,「遺」的古代寫法為「辶Y」。
以下是一個使用《道不掇遺》的例句:“他不願意教别人如何制作這種精美的藝術品,真是道不掇遺。”
與《道不掇遺》相關的組詞有:“無私奉獻、教育普及、知識共享”。
與《道不掇遺》相近的詞語有:“不傳之秘、閉門造車”。
與《道不掇遺》相反的詞語有:“傳道授業、知無不言”。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