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掇遺的意思、道不掇遺的詳細解釋
道不掇遺的解釋
同“ 道不拾遺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降、敗、殺6*人及剽劫者斬,盜者十倍取償,殺牛馬者沒為奴婢,故道不掇遺。”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莊周) 指“道教”(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創立于東漢):道觀(刵 )。道士。道姑。道行(俷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領)。 指某些反動迷信組織:會道門。一貫道。
- 遺的解釋 遺 (遺) í 丢失:遺失。遺落。 漏掉:遺忘。遺漏。 丢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補遺。路不拾遺。 餘,留:遺留。遺俗。遺聞。遺址。遺風。遺憾。遺老(a.經曆世變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遺骨。遺言。遺囑。 不自覺地排洩:遺尿。遺精。 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遺傳。 抛棄:遺棄。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道不掇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道不掇遺”是“道不拾遺”的訛傳形式,正确成語應為“道不拾遺”,屬于漢語中形容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經典表述。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字面釋義
“道”指道路;“不”表否定;“拾遺”意為撿拾他人遺失之物。整體指“路上無人拾取他人丢失的物品”,體現社會秩序良好、百姓品德高尚的景象。
-
曆史淵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史記·商君列傳》:“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描述商鞅變法後秦國社會安定的狀态。戰國文獻《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亦有記載:“子産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印證其作為治理成效的象征意義。
-
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道不拾遺”常用于兩類語境:
- 社會治理層面:形容法治嚴明、治安優良,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形容社會風氣好”;
- 道德評價層面:強調民衆自覺維護公序良俗,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拾取路上他人失物據為己有被視為不道德行為”。
- 文化關聯
該成語與“夜不閉戶”構成對仗表述,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理想社會的經典意象,體現儒家“禮運大同”思想中“外戶而不閉”的社會治理目标。
網絡擴展解釋
“道不掇遺”是一個古代成語,讀音為dào bù duō yí,其含義與“道不拾遺”相同,主要用于形容社會秩序良好、民風淳樸,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 字面理解:道路上沒有人撿拾他人遺失的物品(“掇”意為拾取,“遺”指丢失的東西)。
- 引申義:形容社會安定、治安良好,百姓品行正直,無人貪圖他人財物。
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出自《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原文提到高麗地區嚴刑峻法,使得“道不掇遺”。
- 曆史背景:類似成語“道不拾遺”在《韓非子》中也有記載,常與商鞅變法後秦國社會安定的典故關聯。
使用場景
- 描述社會風氣:如“夜不閉戶,道不掇遺”。
- 強調治理成效:多用于贊揚法律嚴明或道德教化成功的時代。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反義詞:世風日下、盜賊橫行。
注意事項
- 現代用法:該成語較為生僻,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道不拾遺”。
- 結構特點:屬于緊縮式成語,含褒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新唐書》或成語詞典中的詳細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措半腹把做北扉本估貶抑俵解布憲城埤稱奇道絶尺紙充箱喘咳觸目傷懷觸目興歎打包大包幹打蟲稻鼈得不償失鲕鲲芳蕙佛谛孤筠還差酣樂喊堂威涸思乾慮赫歇耳扈衞護朽棘蘿抉目胥門匡難攔櫃煉銅黧農門裡出身靡及名次摩滅募格鞶纓跑節場評奬貧窘貧踬乞墦瓊漿玉液日餔榮秀榮願傻乎乎生米做成熟飯疏條食子談演蜩蟉五辟銷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