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臨喪禮。《論語·八佾》:“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晉 陸雲 《吊陳伯華書》:“今遣吏恭集薄祭,不得臨喪以叙悲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 周 世盛德,有銘誄之文。大夫之才,臨喪能誄。”《新唐書·高儉傳》:“ 長孫無忌 伏馬前,陳 士廉 遺言,乞不臨喪,帝猶不許。”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以此知士大夫朝服臨喪慰問,深不可也。”
“臨喪”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親臨喪禮(主流含義) 指親自參加喪葬儀式,出自《論語·八佾》中“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古代文獻如晉代陸雲《吊陳伯華書》和《文心雕龍》均用此義,強調在喪禮中的行為規範,如表達哀悼、慰問家屬等。
臨近死亡(較少見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生命垂危”,但此用法缺乏經典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
使用建議:
《臨喪》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表示臨近死亡或喪失親人的狀态。
《臨喪》的拆分部首是「丨」和「廾」,也可拆分為「人」和「亡」;它的總筆畫數為9。
《臨喪》最早出現在《周禮·考工記》中,意為喪事臨近或快要發生的狀态。在繁體中,「臨喪」的寫法變為「臨喪」。
在古代漢字中,「臨」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喪」的寫法則稍有不同,其中主要區别在于「喪」的上部分由「亡」變為「亾」。
1. 面對臨喪的親人,她始終保持着堅強的态度。
2. 他的臨喪之際,家人和朋友都來慰問。
1. 臨近:接近,靠近的意思。
2. 臨時:暫時性的,不持久的意思。
3. 喪失:失去,失去某些重要事物或能力的意思。
1. 近義詞:亡故,去世,過世。
2. 近義詞:喪親,失去親人,親人去世。
反義詞:生,存活,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