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供給生活所需。《晏子春秋·雜上二九》:“ 高糾 事 晏子 而見逐, 高糾 曰:‘臣事夫子三年,無得,而卒見逐,其説何也?’ 晏子 曰:‘ 嬰 之家俗有三,而子無一焉。’ 糾 曰:‘可得聞乎?’ 晏子 曰:‘……此三者, 嬰 之家俗,今子是無一焉。故 嬰 非特食餽之長也,是以辭。’” 吳則虞 集釋引 蘇時學 曰:“案言授餐於我,而無所裨益,是以我為供具飲食之人也。”
“食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供給生活所需,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雜上二九》:
晏子曰:“嬰之家俗有三……故嬰非特食饋之長也,是以辭。”
此處晏子以“食饋”解釋自己并非僅負責供養下屬之人,需對方符合家規才能留用。
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如将“食饋”視為成語或單純指贈送食物)存在偏差,建議優先參考《晏子春秋》《漢典》等古籍及權威詞典。
食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食”和“饋”兩個字組成。
食:部首為食,總筆畫數為9。
饋:部首為饣,總筆畫數為11。
食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為給予食物或進食。在古代,人們常用食物作為饋贈,以表達敬意或禮儀。
食饋的繁體字為「食饋」。
在古代,食饋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意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1. 這是我們的食饋,請品嘗。
2. 他用珍貴的食饋表示對賓客的敬重。
食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組,例如:食物、饋贈、進食。
近義詞包括:巴結、恭敬、招待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對他人的敬意或禮遇。
反義詞可能包含:拒絕、冷漠等,這些詞語表示對他人的不理睬或不予以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