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獵為蒐,冬獵為狩,泛指狩獵。《穀梁傳·昭公八年》:“因蒐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 唐 高適 《奉和李泰和鹘賦》:“幸耀光於蒐狩,承剪拂於樓臺。” 清 黃宗羲 《陳同亮刻胡傳序》:“由是而推,焉知朝聘、會同、崩薨、卒葬、雩社、禘嘗、蒐狩、城築之無錯誤乎?”
“蒐狩”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帝王狩獵活動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詞義解析
季節區分
字義溯源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軍事演練功能
古代帝王通過蒐狩訓練軍隊,如《穀梁傳》記載“因蒐狩以習用武事”,将狩獵與備戰結合。
禮儀象征
作為“禮之大者”,蒐狩被納入國家典制,兼具祭祀與宣示權威的作用。唐代高適《奉和李泰和鹘賦》等文獻中均有提及其儀式性。
三、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研究古代禮制或曆史文獻的語境中。需注意與“蒐獵”(泛指狩獵或搜求)區别,後者範圍更廣且不強調季節劃分。
蒐狩(sōu sh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蒐”字的部首是“艸”,表示與植物相關;“狩”字的部首是“犬”,表示與狗類動物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蒐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蒐狩在古代指的是人們在較早的時候采集植物和狩獵野生動物的活動。這個詞也可以形容人們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或信息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蒐狩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體形态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蒐狩使用的古字形為“蓳艍”。繁體中的“蓳”字由草字底部與林字的左半部組合而成;“艍”字則由舟字與羽字合并而來。這些古字形代表了古人對植物和狩獵的識别和描述。
以下是蒐狩的例句:
以下是與蒐狩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與蒐狩近義的詞:
以下是與蒐狩反義的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