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 outside Buddhism] *********指佛經以外的典籍
(1).*********稱佛書以外的典籍為外典。《百喻經·估客偷金喻》:“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書,妄稱己有,非是佛是,由是之故,燒滅外典,不行於世。”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内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 唐 知玄 《答僧澈》詩:“五車外典知誰敵,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錢謙益 《注李義山詩集序》:“ 石林 長老 源公 ,禪誦餘晷,博涉外典,苦愛 李義山 詩,以其使事奧博,屬辭瑰譎。”參見“ 内典 ”。
(2).指與某種著作相關的另一種著作。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金6*瓶6*梅》:“ 袁中郎 觴政,以《金6*瓶6*梅》配《水滸傳》為外典,予恨未得見。”
(3).謂在外掌管(軍政事務)。《宋書·自序》:“ 高祖 器其才智,不使出也。故出仕以來,便管軍要,自非戎軍所指,未嘗外典焉。”《南齊書·蕭遙昌傳》:“七王同惡,皆伏 管 蔡 之誅,其餘列蕃二十餘國,内升清階,外典方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外典漢語 快速查詢。
“外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佛教徒對佛經以外典籍的統稱。例如:
指與某部著作相關的另一部作品,形成互文關系。典型例子見于明代:
指在外掌管軍政事務的職責。如: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佛教定義最為常見,文學關聯用法多見于明清評述,軍政含義則屬古代職官術語。
外典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彙,它包含兩個部分:外和典。外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外部或超出範圍,典的意思是指法典、經典或規範。因此,外典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超出規範或經典的範圍。
根據外典這個詞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把它拆分成兩個部首和相應的筆畫。外典由“人”和“八”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人”為第四部首,擁有兩畫,“八”為第二十部首,擁有兩畫。
外典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在漢朝時期,外典多指那些并非官方正典的文獻或書籍。漢代文獻記載,諸子百家的經書都是外典。後來,外典一詞逐漸擴展為超過經典或規範範圍的一切事物。
外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外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典可以寫作「外典」,其中外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典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兩個橫線,下面是一個長方形。
1. 他的行為超出了社會道德的外典。
2. 這個故事不符合現實的外典。
與外典相關的組詞包括:外道、外行、犯外典。
和外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異典、不規範、非經典。
與外典相反的詞語可以是:經典、規範、正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