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杜韋娘 。 唐 代著名歌妓。後用作一般歌妓的美稱。 元 馬祖常 《次前韻》之四:“樂部 韋娘 舞小垂,病來能召翰林醫。”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三折:“似他這百媚 韋娘 ,共你個風流 張敞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半放紅梅,隻少 韋娘 一曲催。”
韋娘
釋義
“韋娘”是漢語中對唐代著名歌妓杜韋娘的簡稱,後泛指才藝出衆的歌妓或舞女。該詞源于唐代劉禹錫詩作《贈李司空妓》中的典故,以“春風一曲杜韋娘”贊譽其技藝,後成為古代文學中歌妓的代稱。
唐代典故
劉禹錫在《贈李司空妓》中寫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此處“杜韋娘”指中唐時期技藝超群的歌妓,因劉禹錫的詩句廣為流傳,“韋娘”逐漸演變為才藝女子的代稱。
來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收錄于《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中華書局,1960年,第4109頁)。
戲曲與詞牌衍生
宋代以後,“杜韋娘”被用作詞牌名,如《杜韋娘調》,見于《欽定詞譜》。同時,元明清戲曲中常以“韋娘”指代主角歌妓,如明代傳奇《紫钗記》中“韋娘”象征才情與風骨。
來源:清代萬樹《詞律》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2頁);湯顯祖《紫钗記》第二出(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18頁)。
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韋娘”釋為:“唐歌妓名,後用作歌妓的通稱”,強調其從專名到泛稱的演變。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2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237頁)。
“韋娘”承載了古代藝人的文化符號:
來源:任半塘《唐聲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5頁);高世瑜《唐代婦女》(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178頁)。
注:因古籍文獻的數字化版本多需權限訪問,此處僅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如需電子資源,可檢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中華經典古籍庫”(publish.ancientbooks.cn)。
“韋娘”是漢語詞彙,原指唐代著名歌妓杜韋娘,後泛指歌妓或擅長歌舞的女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特指唐代歌妓杜韋娘,因其才藝出衆,名字逐漸演變為對歌妓的泛稱。
引申義
後世文學作品中,常以“韋娘”代指歌舞技藝精湛的女性,或作為歌妓的美稱。例如元代馬祖常詩雲:“樂部韋娘舞小垂”,即用此意。
詩詞戲曲中的使用
文化意象
該詞多用于烘托歌舞升平的氛圍,或暗含對風月場所的描寫,具有典型的文化隱喻色彩。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具體作品分析,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戲曲文獻。
愛才憐弱八卦衣擺班辯釋碧雞毖勞禀庾碧瑤樹慘緑長箔淡古跌失多才多藝方嚴發悟分背鳳晨撫抑鼓勸杭莊纥那鬟結花枝降宣積忿荊轲筋急覺得巨鹿侯開基創業開兆闌籬骊嶺镂銀慢騰騰滅菌内饋潘車批落批評傾銷勤直瓊立囚俘澀悶聲采食樏誓券爽逸鼠毫筆稅種殊說廳長問谏無風物阜民康侮劇閑習憢悍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