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猎为蒐,冬猎为狩,泛指狩猎。《穀梁传·昭公八年》:“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 唐 高适 《奉和李泰和鹘赋》:“幸耀光於蒐狩,承剪拂於楼臺。” 清 黄宗羲 《陈同亮刻胡传序》:“由是而推,焉知朝聘、会同、崩薨、卒葬、雩社、禘尝、蒐狩、城筑之无错误乎?”
“蒐狩”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帝王狩猎活动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词义解析
季节区分
字义溯源
二、历史与文化意义
军事演练功能
古代帝王通过蒐狩训练军队,如《穀梁传》记载“因蒐狩以习用武事”,将狩猎与备战结合。
礼仪象征
作为“礼之大者”,蒐狩被纳入国家典制,兼具祭祀与宣示权威的作用。唐代高适《奉和李泰和鹘赋》等文献中均有提及其仪式性。
三、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于研究古代礼制或历史文献的语境中。需注意与“蒐猎”(泛指狩猎或搜求)区别,后者范围更广且不强调季节划分。
蒐狩(sōu sh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蒐”字的部首是“艸”,表示与植物相关;“狩”字的部首是“犬”,表示与狗类动物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蒐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蒐狩在古代指的是人们在较早的时候采集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的活动。这个词也可以形容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或信息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蒐狩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体形态有所不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蒐狩使用的古字形为“蓳艍”。繁体中的“蓳”字由草字底部与林字的左半部组合而成;“艍”字则由舟字与羽字合并而来。这些古字形代表了古人对植物和狩猎的识别和描述。
以下是蒐狩的例句:
以下是与蒐狩相关的组词:
以下是与蒐狩近义的词:
以下是与蒐狩反义的词:
安国宁家八厨奔头朝饔夕飧车把酬证黨駢道不掇遗钢索光曜挂孝谷伯合体字怀强怀刑秽史降年解剖学沮短谲诞峻岨愧颜冷滑燎照淩压轮椎没驮墨汁未干木薯逆形呕唱排工陪侍蟛蚑平活浅智樵父挈领提纲旗番酋醳人公莎塔八沈舟破釜释褐识履士史水月搜刷堂长檀公肉田渔同年頽岩危诊诬捏下半世象龙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