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虛貌。 明 宋濂 《故務光先生張公墓碣銘》:“甲寅,歲惡,道殣相望。公歲暮自 黃巖 還,逢飢者,輒予錢,至家則其囊枵枵空矣。”
“枵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單字本義
“枵”(xiāo)原指織物纖維稀疏而輕薄的狀态,後引申為“空虛、薄弱”。例如“枵腹”指空腹,“枵腸”形容饑餓。
2. 疊詞強化
“枵枵”通過疊用,進一步強調空虛、薄弱或饑腸辘辘的狀态。在古漢語中,疊詞常增強語感,如《詩經》中“桃之夭夭”等用法。
3. 文學與方言應用
4.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修辭場景。日常表達“空虛”時,更常用“空空”“薄弱”等詞彙替代。
若需具體語境中的分析,建議提供例句以便進一步解讀。
《枵枵》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xiāo xiāo。它的意思是揚揚,形容聲音輕微。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木”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木材相關的概念;而右邊的部首“肖”則表示與人物形象相關的概念。
根據《說文解字》,《枵枵》字的構字筆畫總數為12畫,可以拆分為“穴”、“井”、“木”、“十”、“句”、“口”。具體的字形為:枵。
《枵枵》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的一首詩《鄘風·枵我郢人》。其中的“枵我”,意為“激勵我”,表達了對他人的激勵和鼓勵。
在繁體字中,“枵枵”字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為“枵”。
在古代漢字中,枵字的筆畫數和現代漢字保持一緻,均為12畫。不過,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字形略有差異,以篆書和隸書為代表的古字體中,枵字形态更加簡化,曲線更加流暢,格外富有藝術美感。
這是《枵枵》的例句:他微笑着對我說話,聲音極其枵枵,我都差點聽不清。
與《枵枵》相關的組詞包括:嬌媚、細聲細氣、細語輕言等。
與《枵枵》相近義的詞語有:輕聲細語、細聲細氣、微聲細語等。
與《枵枵》相反義的詞語有:洪亮、嘈雜、喧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