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戎族聚居地。泛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新唐書·狄仁傑傳》:“出為 寧州 刺史,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資治通鑒·唐代宗永泰元年》:“ 子儀 以 靈武 初復,百姓彫弊,戎落未安,請以 朔方 軍糧使 三原 路嗣恭 鎮之。”
“戎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戎落(拼音:róng luò)指戎族聚居地,泛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該詞由“戎”(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稱)和“落”(聚居地)組合而成。
地理與文化指向
在曆史文獻中,“戎落”常用于描述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域。例如《新唐書·狄仁傑傳》記載:“撫和戎落,得其歡心”,即指狄仁傑安撫當地少數民族,促進和諧。
引申用法
部分現代解釋(如、4)提到“戎落”可比喻軍隊潰敗後的狀态,但這種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引申或誤用。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采用第一種解釋,文學賞析時可結合上下文靈活理解。
《戎落》是一個成語,指戰争結束後,戰敗的一方大量投降或滅亡。
《戎落》的拆分部首是戈和艸。戈是兵器的意思,艸指草。根據漢字典的解釋,戈筆畫數為4,艸的筆畫數為6,所以《戎落》的總筆畫數為10。
《戎落》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秦始皇本紀》:戎兵彌城郭,攻擊大行宮,犯秦府,虜秦将軍、士卒萬數。#主父祿患之,築萬裡長城以拒之。#於是使趙高率力攻之,破之,戎兵窘於平涼。於是秦皇帝乃引兵而還,欲至平城,戎兵遺其糧道,留騎兵於後。将軍、吏卒鹹欲報仇。於是數十萬人追戎至長安,屠之彊以雪君王之讎。
秦代時期,戰争頻繁,秦朝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在北方修建了萬裡長城。而《戎落》一詞就是形容當時戰敗的少數民族,被秦朝擊潰,投降或滅亡的情景。
《戎落》的繁體字為「戎落」。
《戎落》成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一樣。
在曆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戎落》的事件。
戎馬:指戰争中的兵馬。
落花流水:形容戰敗的景象。
覆亡:指國家或民族滅亡。
勝利:戰争中獲得最終勝利的一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