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詩的訣竅。 宋 陸遊 《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 屈 賈 在眼元歷歷。” 錢仲聯 校注:“三昧,《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詩家悟入之境地。”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六:“餘嘗觀 荊 浩 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曰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
“詩家三昧”是中國古典詩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南宋詩人陸遊的《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曆曆。”
“三昧”原為佛教術語(梵語Samādhi),指摒除雜念、專注一境的修行狀态,後引申為事物的核心要義或訣竅。陸遊将其引入詩歌領域,指代作詩的真谛與靈感迸發的境界。
2. 内涵解析
3. 曆史評價與應用
清代王士禛在《香祖筆記》中以山水畫類比,提出“遠人無目,遠水無波”等意境營造技巧,進一步拓展了該概念的美學内涵。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時,亦強調其融合禅定與詩思的獨特文化意蘊。
示例用法
“詩人曆經多年摸索,終得詩家三昧,筆下山水皆顯空靈之氣。”
擴展參考
若需了解具體創作技巧,可查閱陸遊《劍南詩稿》或王士禛《帶經堂詩話》。
《詩家三昧》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包含了"詩"、"家"、和"三昧"三個部分。它在古代文學中被用來形容一種境界,即充分沉浸在詩歌創作中,達到一種極緻的藝術境地。
拆分《詩家三昧》的部首分别是“言”、“豆”和“田”。其中,“言”部首表示與語言有關,表達了對詩歌創作的主題;“豆”部首表示有關于動植物或食物的意思,暗示了《詩家三昧》中對生活的關照;“田”部首表示土地和農田,意味着創作者與大自然的融合。這個詞彙共有12個筆畫,分别是3畫、7畫和2畫。
《詩家三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詩家三昧”,與簡體字相比,它的字形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詩家三昧》在古代的寫法是“詩莢三楳”,這個字形不同于今天的标準寫法,但它們具有相同的意義。
1. 他的詩歌作品總是能夠帶領人們進入詩家三昧的境界。
2. "我心向往的是詩家三昧,那種超越塵世的境界。"
與《詩家三昧》相關的詞彙有:詩人、家鄉、三昧神續。
近義詞:詩意、詩境、詩性。
反義詞:俗氣、平庸、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