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賜給卿大夫穿的一種皮襖,其做工略粗于國君所穿的“良裘”。《周禮·天官·司裘》:“季秋獻功裘以待頒賜。” 鄭玄 注:“功裘,人功微麤,謂狐青麛裘屬。 鄭司農 雲:‘功裘,卿大夫所服。’”
“功裘”是古代中國周代服飾制度中的一種特定皮襖,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功裘是古代天子賜予卿大夫穿着的皮襖,其做工精細程度略低于國君所穿的“良裘”。這一區别體現了周代嚴格的等級制度,通過服飾材質和工藝區分身份。
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司裘》,記載“季秋獻功裘以待頒賜”,表明功裘在秋季作為賞賜之物發放。漢代鄭玄注釋時提到,功裘需“人功微麤(粗)”,材質多為狐青麛裘(幼鹿皮)等次一級的毛皮。
功能與象征意義
功裘不僅是禦寒衣物,更是政治地位的象征。天子通過頒賜功裘,強化君臣等級關系,而卿大夫穿着此類服飾需符合禮制規範,不可僭越。
功裘是周代禮制中區分君臣等級的服飾,其工藝、材質均次于國君的“良裘”,兼具實用功能與政治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漢代經學注解。
《功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對功績的褒獎和獎勵。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工”和“衣”,筆畫總數為13畫。
《功裘》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用來描述項羽的功績。
繁體字為「功褧」。
古時候,「功裘」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義和發音。
1. 他因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授予了一件金色的功裘。
2. 這位運動員用自己辛勤的努力換取了無數的功裘。
1. 功勞:指在工作或事業中所做出的積極貢獻。
2. 裘皮:指用皮毛制成的皮衣。
獎狀、獎品、獎章、獎勵。
懲罰、責罰、處罰、批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