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捶 ”。亦作“ 馬垂 ”。馬杖;馬鞕。《莊子·至樂》:“ 莊子 之 楚 ,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太王 以 狄 伐故,去 豳 ,杖馬箠居 岐 ,國人争隨之。”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揚州許待制竹拄杖》:“鳩形殊用刻,馬箠不同功。”《西湖二集·會稽道中義士》:“馬垂問髐形,南面欲起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董如彪》:“ 董 ( 董恒 )怒發如雷,馬箠亂下如雨, 封 頭面皆破,流血滿衣,釋手而退。”
“馬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馬箠”或“馬捶”,其核心含義為馬鞭,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分析。
馬棰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馬”和“棰”兩個字組成。
馬:馬字的拆分部首為馬,總計四筆。
棰:棰字的拆分部首為木,總計八筆。
馬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它是一種用于馴服和訓練馬匹的器具。馬棰通常由粗重的木棍制成,一頭裝有鐵環,用來擊打馬匹的身體,以訓練馬匹聽從指令。
馬棰的繁體寫法為馬槌。
古代漢字寫法中,馬棰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馬的古代寫法為“馬”,而棰的古代寫法為“槌”。
他使用馬棰對待馬匹,讓它們變得聽話順服。
一字組合:馬鞭、棰鼓、馬棰聲。
近義詞:馬鞭、馬槌。
反義詞:馬騎、馬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