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棰的意思、馬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棰的解釋

亦作“ 馬捶 ”。亦作“ 馬垂 ”。馬杖;馬鞕。《莊子·至樂》:“ 莊子 之 楚 ,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太王 以 狄 伐故,去 豳 ,杖馬箠居 岐 ,國人争隨之。”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揚州許待制竹拄杖》:“鳩形殊用刻,馬箠不同功。”《西湖二集·會稽道中義士》:“馬垂問髐形,南面欲起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董如彪》:“ 董 ( 董恒 )怒發如雷,馬箠亂下如雨, 封 頭面皆破,流血滿衣,釋手而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棰(mǎ chu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名詞,特指用于驅策馬匹的短棍或短杖,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騎乘或駕車時使用的竹制或木制短棍,末端可系繩索,通過輕擊馬身控制方向或速度。其形制短于馬鞭,更側重“棍”的物理屬性(《漢語大詞典》卷12,第143頁)。

二、詞源與字形

三、功能延伸

  1. 刑具象征:

    因擊打特性,引申為刑杖。如《漢書·刑法志》載“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此處“棰”即刑具(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權力隱喻:

    在古文獻中常象征駕馭權,如《鹽鐵論》“執馬棰以禦宇内”,喻指掌控疆域(王利器校注本)。

四、現代轉義

當代語境中,“馬棰”主要用于曆史文本解讀 或成語殘留(如“投馬棰斷流”),日常多用“馬鞭”替代。部分方言仍保留“棰”作動詞(如“棰打”),但獨立名詞使用罕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撰),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4. 王利器. 《鹽鐵論校注》[M]. 中華書局, 1992.
  5. 李榮(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網絡擴展解釋

“馬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馬箠”或“馬捶”,其核心含義為馬鞭,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用途


3.材質演變


4.文化象征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六掾抱廈迸砌鼻根屏斥秉修插田促滅寸白打短東央西浼梵書風雷火炮鳳毛龍甲風速器頫盼夫襓公奉公國怪嚴黑吃黑禾黍之悲假而交招記得井華進戰捐軀軍管會樂樂跎跎兩合土樓上妝睩老銘典明人不作暗事目擊道存南至内藩尼姑牛牲匍匐而行軟和和入腳三戶亡秦山頭廷尉紹缭慎測生各劄石砮視為畏途受田守晚水晶釘舒瀉殢留巍聳武秀才纖惡掀天翕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