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缽的意思、納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缽的解釋

亦作“ 納寶 ”。契丹語譯音。相當于漢語的“行在”。 遼 、 金 、 元 時國君的行營。 元 周伯琦 《<扈從詩>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後店 皁角 ,至 龍虎臺 ,皆納鉢。猶 漢 言頓宿所也。”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一:“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暖九重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納缽”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出現在遼、金、元時期,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1. 契丹語譯音
    源自契丹語,音譯為“納缽”或“納寶”,相當于漢語的“行在”,即帝王出行時的臨時居所。遼、金、元時期特指國君的行營或駐紮地。例如,元代周伯琦在《扈從詩前序》中記載,皇帝巡幸時的駐跸地點(如龍虎台)均稱為“納缽”。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作為遊牧政權特有的制度,“納缽”反映了遼、金、元統治者四季遷徙的習俗。例如,元代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描述“納寶盤營象辇來”,即指皇帝行營的儀仗場景。

  3. 其他可能的解釋争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納缽”解釋為成語,意為“接受他人恩惠”或“依賴他人生活”,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佐證,可能與字形相近的其他詞語混淆,需謹慎辨别。

在曆史文獻中,“納缽”主要指遼、金、元時期帝王行營的契丹語音譯詞,而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元史》《遼史》等正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缽

納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參加僧人所舉行的佛教法會,供養飯食、香燭等物品。納缽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金。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缽的拆分部首是纟和金,其中纟是紡紗的意義,而金則表示金屬。

納缽的筆畫數為10畫,其中纟部為3畫,金部為7畫。

來源和繁體

納缽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形容僧人接受供養飯食的儀式。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納缽的寫法為「納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納缽的「納」字由纟和内組成,表示向内收納;「缽」字由金和皮組成,表示金屬的器皿。

例句

1. 今天,我去寺廟參禅,還專門準備了一個納缽的儀式。

2. 他每天早上都會去寺廟納缽,為自己祈福。

組詞

納糧、納稅、納貢。

近義詞

接風、引錐。

反義詞

贈饷、贈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