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編的帶子或繩子。 唐 賀知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緑絲縧。”《紅樓夢》第一○九回:“﹝ 妙玉 ﹞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綢襖兒,外罩一件水田青緞鑲邊長背心,拴着秋香色的絲縧,腰下繫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 郭小川 《鄉村大道》詩一:“哦,鄉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絲縧!所有的城市、鄉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寶。”
絲縧(sī tāo)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曆史沉澱的複合詞,其本義指由絲線編織而成的帶子或繩索,常見于古代服飾、器物裝飾及禮儀用品。《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用絲線編成的帶子,多用于束衣、懸挂飾物等”。從構詞角度分析,“絲”強調材質屬性,“縧”則特指帶狀結構,二者結合凸顯物品的精細質地與實用功能。
在文化語境中,絲縧的應用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禮·天官·玉府》記載“掌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金玉、象玉、絲縧”,印證其早期作為禮器配飾的功用。至唐宋時期,絲縧成為官員袍服的重要配件,如《新唐書·車服志》載“三品以上服金玉帶,四品五品服金絲縧”,反映其等級象征意義。明清小說如《紅樓夢》第三回描述寶玉“束着五彩絲縧”,則體現其在日常服飾中的審美價值。
該詞在方言中亦有延展用法,如吳語區保留“絲縧結”指代傳統盤扣工藝,印證其工藝傳承的活态性。現代語境下,絲縧多用于傳統服飾複原、戲曲裝扮及手工藝品制作,成為中華服飾文化的重要符號載體。
“絲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絲編的帶子或繩子,由絲綢或細長的線制成,常用于形容柔軟細長的物品,也可比喻人的性格溫和。
本義與結構
引申含義
使用場景
需注意與“絲缗”(sī mín)區分,後者指釣絲或婚姻象征(源于《詩經》),與“絲縧”無直接關聯。
邦圖碧雞坊丙字庫超絶茶湯壺徹備成居敕命川薮竄锢擣蓍倒薤大憲台彫騷敦勉放青法席複查負侯附就婦人拜幹乞歸脤混成協架海金梁剪桐加油站激流金鶴罏進禨駿利客氣話枯魚之肆磊落不凡連蔕梁星留養錄影機蟒玉貌言馬蹄表磨崖碑内資鳥驚鼠竄奴顔婢色豈獨切實可行輕眉荠薴三蝬掃滅施布縮錫陶易田兵頭魚銜敕顯設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