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魚店。《莊子·外物》:“ 周 昨來,有中道而呼者。 周 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周 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 曰:‘諾,我且南遊 吳 越 之王,激 西江 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後因以為典,喻困境、絕境。《晉書·闵王承傳》:“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 唐 元稹 《代谕淮西書》:“以一旅之師,抗天下無窮之衆……不三數月,求諸公於枯魚之肆矣。”《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莺莺》:“若不遇其人,寧可終身不娶。今既遇人,即頃刻亦難捱也。媒妁通問,必須歲月,将無已在枯魚之肆乎?” 梁啟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庸知一人之不利,馴至為一國之不利,一種之不利,并四萬萬人而将索諸枯魚之肆耶。”亦省作“ 枯肆 ”。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詞》:“生靈歎息,懼失於農功;沼沚魚喁,将懸於枯肆。”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飯魚》:“拚魚腹埋身無蔽肘, 龍陽 棄枯肆遊。避不得身烹鼎鑊,悔當初莽惹綸鉤。”
“枯魚之肆”是一個源自《莊子》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
“枯魚”指幹魚,“肆”指店鋪。字面意思是賣幹魚的店鋪,比喻事情已陷入無法挽救的絕境,強調急需援助卻因拖延導緻不可挽回的後果。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外物》:
莊子家貧向監河侯借糧,對方推脫說等收稅後再借。莊子用“車轍鲋魚”的故事諷刺:鲫魚困于幹涸車轍,急需鬥升之水活命,若非要引西江水救援,則“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故事揭示了空談不切實際、拖延誤事的道理。
三、用法與例句
四、啟示
成語諷刺了脫離實際需求的空泛承諾,強調及時行動的重要性。反義詞為“絕處逢生”。
如需了解完整典故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莊子·外物》或相關成語詞典。
《枯魚之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沒有人買,無人問津的情況。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商販在市場上陳列的枯魚攤位,因為枯魚雖然便宜,但由于口感較差,很少有人購買,因此攤位上的枯魚往往無人問津。
《枯魚之肆》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 "蔔" 和 "魚",其中 "蔔" 是四畫,表示為"丨丨一";"魚" 是十一畫,表示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枯魚之肆》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枯魚之肆」,其中 "魚" 是由「魚」和「魚」組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大緻相同,但一些字形可能有細微差别。
這裡有一些使用《枯魚之肆》這個成語的例句:
與《枯魚之肆》相關的組詞有:“枯魚”、“肆”。
與《枯魚之肆》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無人問津”、“落魄”、“門可羅雀”等。
與《枯魚之肆》相反意義的成語有:“熱門”、“搶手”、“暢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