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客氣的話語。 老舍 《黑白李》:“他沒有客氣話,和他哥哥正相反。” 巴金 《滅亡》第三章:“他們雖然常見面,但除了幾句客氣話之外,就再沒有話可說。”參見“ 客氣 ”。
“客氣話”是漢語中表示禮貌、謙讓或社交場合中禮節性表達的言辭,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在人際交往中用于表達謙虛、禮讓或維持表面禮儀的話語,例如“您太見外了”“不敢當”等。這類言辭不一定反映真實想法,而是出于社交規範或對他人的尊重。
語言特征
通常簡短、模式化,常見于寒暄或過渡場景,如《文明小史》中柳知府與對方的對話,通過客氣話銜接溝通。
文學例證
老舍在《黑白李》中通過“他沒有客氣話”對比人物性格,巴金《滅亡》則以“幾句客氣話”體現角色間的疏離感。
使用場景
過度使用可能顯得虛僞,需根據關系親疏調整。如造句所示,商務郵件中“拙稿請定奪”既顯禮貌又不顯生硬。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文學作品分析及實際用法說明,完整出處可查看對應來源。
客氣話是指為了表示尊敬、禮貌而使用的言辭或語氣。在社交交往中,使用客氣話可以顯示出文明、友善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客氣話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10劃。
來源:客氣話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大司空》中,原意為“有情之辭”。後來在宋代演變為表示以禮貌待人的說話方式。
繁體:繁體字為「客氣話」。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客氣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基本相同。
例句:他非常客氣地向我問好。
組詞:客人、氣度、話語。
近義詞:禮貌話、客套話。
反義詞:直言、粗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