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易,變更。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至公侯之命,禀之自然,不可陶易。” 戴明揚 校注:“《一切經音義》引《詩》注:‘陶,變也。’”
“陶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變易、變更。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táo yì
詞性:動詞
含義:指事物的變化、調整或更替,強調自然或人為的轉變過程。
古代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魏嵇康的《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至公侯之命,禀之自然,不可陶易。”此處意為“公侯的命運由自然決定,不可人為變更”。
戴明揚校注進一步解釋:“《一切經音義》引《詩》注:‘陶,變也。’”即“陶”通“變”,“易”為“改變”,合指“變易”。
其他語境:
明代袁凱詩句“禮義薰陶易成德”中,“薰陶”與“易”分屬不同語義,“薰陶”指教化培養,“易”表“容易”,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嵇康集》或漢代注疏文獻。
《陶易》是一個成語,意為學習模仿某人的作風、才能或者風格,以期提高自己的水平或者能力。
《陶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阜”和“卄”。根據部首順序,它的筆畫數為8畫。
《陶易》是源自于《戰國策·楚策一》中的一句話:“陶孔子之易,則足以易人;陶老者之易,則足以易世。”在這句話中,陶指的是模仿、學習的意思,易指的是變化、轉移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陶易》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古代寫作陶易的字形與現代基本一緻,主要差别在于一些細節筆畫的書寫形狀上。
他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李老師的教學風格,所以一直在努力陶易,希望成為像李老師一樣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 陶瓷:指以陶土為主要原料,經過成型、烘幹、燒制等工藝制作而成的器物。
- 陶藝:指以陶土為材料,通過捏、拉、坯、燒等技術手段制作的藝術品。
- 模仿:指通過學習、模拟來模仿某人的行為、風格或特點。
- 效仿:指學習别人的方式、做法,以期望達到相同或類似的效果。
- 學習:指通過閱讀、聽講、實踐等方式獲取知識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
- 創新:指通過發掘新思路、創造性的方法和方式,實現新的、獨特的成果。
- 發明:指通過獨創性的構思與實踐,創造出新的物品、設備或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