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篆書書體名。《南史·周颙傳》:“ 文惠太子 使 顒 書 玄圃 茅齋壁。國子祭酒 何胤 以倒薤書求就 顒 換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 南齊 蕭子良 撰古文之書五十二種,鵠頭、蚊腳、懸針、垂露、龍爪、仙人、芝英、倒薤、蛇書、蟲書、偃波、飛白之屬,皆狀其體勢而為之名,雖義涉浮淺,亦書家之前流也。” 宋 張表臣 《珊瑚鈎詩話》卷一:“有倒薤者,世傳 務光 辭 湯 之禪,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風時至,見葉交偃,像為此書以寫道經。” 清 趙翼 《題百體壽字》詩:“錯刀懸針器什樣,轉蓬倒薤草木姿。”
倒薤(dào x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源于古代書法藝術,指一種篆書變體——倒薤篆。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字義溯源
“薤”指薤葉(一種百合科植物的細長葉片),其葉形尖銳下垂。“倒薤”即形容書法筆畫如倒垂的薤葉,筆鋒尖銳,豎筆向下拉長,末端呈懸針狀,兼具力度與飄逸感。該書體盛行于漢代,多見于印章、碑額題字。
文獻記載與藝術特征
唐代書論家韋續在《五十六種書》中明确記載:“倒薤書,小篆體也。垂枝濃直,若薤葉也。”說明其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如薤葉般細長下垂,強調豎筆的舒展與鋒芒。清代《漢印分韻合編》亦收錄多例倒薤篆印文,印證其“上密下疏、尾鋒銳利”的獨特結構。
文化象征與應用
倒薤篆因兼具古雅與裝飾性,常用于玺印、銘文及碑刻标題,代表莊重典雅的審美取向。如漢代《張遷碑》碑額題字即采用近似倒薤篆的筆法,體現漢代篆書藝術的高度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
“倒薤”是古代篆書的一種書體,其名稱源于字形的獨特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倒薤”屬于篆書變體之一,因字形類似倒垂的薤葉(一種草本植物,葉子細長)而得名。其筆畫末端尖銳,狀如薤葉下垂的形态。
宋代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記載了一則傳說:商代隱士務光拒絕湯的禅讓,隱居後種植薤草為食,因見薤葉隨風交疊的形态而創此書法,用于抄寫道經。
倒薤書體以線條流暢、形似植物為特色,屬于“象形篆”範疇,常用于碑刻或裝飾性文字。它與其他變體(如懸針篆、龍爪篆)共同體現了古代書法家對自然物象的抽象化模仿。
“倒薤”不僅是一種書法形式,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美的提煉和文化意蘊的追求。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字形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封氏聞見記》等文獻。
暗考八公不死國不訾之器朝槿城河承明抽簪黜幽陟明大夫枝抵兌第三聲對見椟丸耳垂二哥鳳尾竹凫泛符箓閣部關啟規步悍逆浍浚隳損鼲子交九矯妄捔目叩阍無計匡勵暌闊窟窿橋靈舟利薮懵如驽頑虔夷青泥城窮虎鵲啅灑光三槐堂商彜夏鼎擅業生支視日瘦脊守宰雙纏司令塔稣息騰馬望緊枉問無念現代弦栝細吹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