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四棱簡 ”。有四條棱的鞭類兵器。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三股叉,四楞鐧,耀日争光;五方旗,六沉鎗,遮天映日。”《水浒傳》第六三回:“三股叉直迸寒光,四棱簡橫拖冷霧。”
“四楞锏”是一個古代兵器相關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四楞锏(亦作“四棱簡”)是古代一種鞭類兵器,因有四條棱而得名。其形狀類似錘子,四個角帶有鋒利的刃口,具有較強殺傷力,常用于戰場近戰。
如今“四楞锏”更多用于比喻義,強調解決問題時最核心或最強力的方法,例如“這是他的四楞锏,總能扭轉局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形制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單刀會》《水浒傳》等原著。
《四楞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四根方形的金屬棒,是一種古代武器。
《四楞锏》的部首拆分是“金”和“工”,總共包含11個筆畫。
《四楞锏》這個詞源于宋代楊無咎的武功《吳末專惡錄》中的故事。在故事中,楊無咎使用四根楞棍作為武器,打敗了四個惡棍,因此這種武器被稱為“四楞锏”。
《四楞錢》是《四楞锏》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四楞锏》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他手中的四楞锏舞動得如行雲流水,威力無窮。
組詞:四楞锏術、楞锏功夫、锏陣。
近義詞:四角锏、四棱锏。
反義詞:圓锏、方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