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譏谏的意思、譏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譏谏的解釋

勸谏。《後漢書·崔琦傳》:“ 管仲 相 齊 ,樂聞譏諫之言; 蕭何 佐 漢 ,乃設書過之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當今天下,有譏諫之士,鹹皆不減於先侍郎矣。然失在於倨,闕在於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譏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譏谏(拼音:jī jiàn)指通過帶有諷刺或委婉的方式規勸他人(多用于臣子對君主、下級對上級),目的是使其改正錯誤。這個詞融合了“譏”的諷刺意味與“谏”的勸誡性質,屬于古代政治文化中常見的進谏方式。

單字解析

曆史用例

  1. 《後漢書·崔琦傳》提到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樂聞譏谏之言”,說明明君賢臣對委婉勸谏的重視。
  2.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批評當時某些谏士“失在于倨,阙在于怒”,強調谏者需注意态度,避免傲慢或情緒化。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谏言制度,可參考《唐摭言》《後漢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譏谏的意思

《譏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批評和責備他人的不當行為或錯誤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譏谏》的第一個字“譏”是以“言”作為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第二個字“谏”是以“讠”作為部首,表示與勸告、告誡相關的事物。

整個詞語共有14畫。

來源

《譏谏》起源于古代中國,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則以功慎事,譏谏有己。”意指在治理國家時,應當謹慎行事,并接受批評和責備。

繁體

《譏谏》的繁體為「譏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譏」字上方有兩個點,形狀稍有不同;「谏」字中間的「詣」字部分曾寫作「言」字。

例句

1. 他勇于譏谏,對不公正的事情從不妥協。

2. 她的譏谏讓他感到羞愧和後悔。

3. 在古代,譏谏往往被當作是封建統治者的忠告。

組詞

譏諷、谏诤、譏笑、袒谏

近義詞

指責、批評、斥責、責備

反義詞

贊揚、褒獎、表揚、誇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