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賄賂。《韓非子·八經》:“尊私行以貳主威,行賕納以疑法。” 陳奇猷 集釋引 孫诒讓 曰:“納,謂納貨財子女也。”
“赇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ú nà,其核心含義指賄賂,具體指通過財物或利益收買他人以達到不正當目的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字釋義
合成詞義
兩字組合後,表示“以財物行賄或受賄”,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貪腐行為的描述,如《漢書·刑法志》提到“吏坐受赇枉法”(官吏因受賄而枉法)。
“赇納”是古代對賄賂行為的書面化表達,兼具“行賄”與“受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法治批判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中的貪腐案例,可參考《韓非子》《漢書》等典籍。
赇納是一個古漢字,它的意思是白白得到别人的財物、獲取不義之財。
赇納的拆分部首是貝和纟,它的總筆畫數是12。
赇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時的寫法是「賕納」。
赇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賕納」。
赇納在古代有一種不同的寫法,古時候漢字寫作「賕納」。
1. 他以不正當手段赇納了别人的財物。
2. 在道德觀念不健全的社會中,一些人會利用詐騙手法赇納不義之財。
1. 赇財: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富。
2. 赇圖:以陰謀、詐騙等手段獲取所圖的東西。
3. 邪赇: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財物。
赇納的近義詞包括盜竊、偷盜、竊取等。
赇納的反義詞包括正當獲取、合法獲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