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古代關于谷物價格的一種理論。《管子》中把市場價格關系分為谷與萬物、谷與貨币、貨币與萬物三組,每組的一方價格變動,則另方價格作相反的變動。如“谷貴則萬物賤,谷賤則萬物貴”;“谷重(即貴)而币輕(即賤),谷輕而币重”;“币重而萬物輕,币輕而萬物重”等。但谷物在社會經濟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年成豐歉又必然引起谷價漲落,故谷價又獨貴獨賤。《管子·乘馬數》:“‘財物之資與币高下,穀獨貴獨賤。’ 桓公 曰:‘何謂獨貴獨賤?’ 管子 對曰:‘穀重而萬物輕,穀輕而萬物重。’”參閱 馬非百 《管子輕重篇新诠·輕重二》。
“獨貴獨賤”是中國古代《管子》提出的經濟理論,指谷物價格在社會經濟中的特殊性。其核心觀點包含三組價格關系:
谷與萬物
谷物與其他商品價格呈反向變動,即“谷貴則萬物賤,谷賤則萬物貴”。這種關系源于谷物作為基礎生活物資的特殊地位,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其他商品。
谷與貨币
谷物與貨币價值互為消長:“谷重(貴)而币輕(賤),谷輕而币重”。豐收時谷物供給增加導緻谷價下跌,但貨币購買力相對提升。
貨币與萬物
貨币價值與商品價格反向關聯:“币重而萬物輕,币輕而萬物重”。當貨币貶值(輕)時,商品價格普遍上漲。
特殊性體現:谷物因年成豐歉必然産生價格波動,而古代農業社會中,谷物是經濟命脈,故其價格具有“獨貴獨賤”的特征(《管子·乘馬數》有“穀獨貴獨賤”的記載)。
該理論反映了古代對市場供需關系的樸素認知,強調基礎物資價格對整體經濟的影響。需注意,現代經濟學中價格機制更為複雜,但這一思想仍具曆史研究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