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駝鷄 ”。即鴕鳥。《明史·外國傳七·祖法兒》:“有駝雞,頸長類鶴,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駝,行亦如之,常以充貢。”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後集·佐法兒國》:“地産祖剌法、金錢豹、駝鷄、乳香、龍涎香。” 清 吳偉業 《讀史偶述》詩之三二:“ 廣南 異物進駝雞,錦背雙峰一寸齊。”參見“ 鴕鳥 ”。
“駝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文獻來源區分其含義:
一、成語用法(比喻義) 源于寓言故事,指代形象丑陋、舉止愚蠢的人。提到該成語通過動物園中駝背雞的荒誕形象,隱喻外貌或行為異常者易成為被嘲笑對象。這一用法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諷刺類文學表達。
二、曆史文獻中的動物名稱 在《明史·外國傳》及清代詩詞中,“駝雞”是鴕鳥的古稱。和指出其描述特征為“頸長類鶴,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駝”,與鴕鳥形态高度吻合,明清時期常作為異域貢品出現。例如吳偉業詩句“廣南異物進駝雞”即指東南亞進貢的鴕鳥。
補充說明:
駝雞是一個漢字詞語,也可以譯作“拖雞” 或“脫雞”,它通常用來描述那些舉止滑稽可笑,愚蠢或可笑的人。
駝雞的部首是馬(馬鳴旁),總共包含12個筆畫。
駝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西遊記》中。在小說中,駝雞被形容為一種奇特而愚蠢的鳥,有一副滑稽搞笑的樣子。後來,人們将這個詞用來形容那些行為荒唐可笑的人,成為了一種貶義詞。
在繁體字中,駝雞的寫法為「駝雞」或「駝鷄」。
在古代,駝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有時候會以「馱雞」的形式出現。
他的舉止和言行總是像個駝雞一樣,讓人覺得很好笑。
駝雞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根據語境進行搭配,例如:駝雞行為、駝雞舉止、駝雞模樣等。
近義詞包括愚蠢、傻瓜、呆子、糊塗等。
反義詞包括聰明、智慧、機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