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的意思、軍國的詳細解釋
軍國的解釋
(1).統軍治國。《黃石公三略·上略》:“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後漢書·荀彧傳》:“ 操 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 彧 籌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五大臣》:“凡軍國重務皆命贊決焉。”
(2).軍人控制的國家。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青年的九月》:“ 中國 的黃金少年企圖變軍閥為軍國,這是枉然的。 中國 的勞動群衆不但反對軍閥,并且反對軍國。”
詞語分解
- 軍的解釋 軍 (軍) ū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妌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泛指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大軍。 筆畫數:; 部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專業解析
軍國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兩個核心維度解析:
一、軍事與國家的關系
指以軍事力量為國家核心或軍事優先的政權形态,即“軍事國家”。
例證:古代典籍中“軍國”常指依賴武力統治的政權模式,如《孫子兵法》強調“兵者,國之大事”,體現軍事對國家的支配性作用。
二、軍政事務的統稱
指軍隊管理與國家治理的結合,即“統軍治國”。
例證:《吳子·圖國》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備”,反映“軍國”涵蓋國防與内政的雙重職能。
現代語境延伸
近代受日語借詞影響,“軍國”衍生出“軍國主義”( militarism )的貶義用法,特指擴張性軍事霸權體制,如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國體制。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軍國”的釋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關于“軍國”的古代用例分析;
- 《孫子兵法》與《吳子》中的軍政思想闡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軍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讀:
1.古代含義:統軍治國
- 基本定義:指軍事管理與國家政務的結合,強調軍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例如《後漢書》提到曹操在外征伐時,“軍國之事皆與荀彧籌焉”,體現軍事決策與國家治理的緊密聯繫。
- 文獻例證:
- 《黃石公三略》提出“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強調治國需兼顧民心與軍事。
- 清代《嘯亭雜錄》記載“凡軍國重務皆命贊決焉”,表明軍事事務在國家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2.近現代含義:軍人控制的國家
- 演變背景:近代以來,“軍國”常與“軍國主義”關聯,指軍事力量主導國家政治,甚至形成侵略性政策。例如,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對亞洲國家的侵略行為。
- 負面評價:瞿秋白曾批判“軍國”是“軍人控制的國家”,并指出中國民衆反對此類體制。南京大屠殺等曆史事件也被視為軍國主義暴行的象征。
補充說明
- 與“軍國主義”的區别:“軍國”是中性詞彙,而“軍國主義”特指以軍事擴張為核心的極端意識形态,帶有貶義。
-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中,“軍國”一詞較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或政治分析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軍國主義的具體案例或曆史影響,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幫兇比物此志避賢郵操作長恸朝出夕改承光癡騃遲貨低語動換豐裕奮節告乏咳吐寒城衡情酌理合著潢星嚼嚼焦暑幾會驚瞻徑自技業鞠愛掘筆觖冀拒虎進狼君王臘局鼃據重開袥枯林良裘橉木流滑曼曼玫瑰罋目無下塵内宄譴诘千秋歲錢券青玉虬衾寒枕冷窮覽叡典山店盛熾雙井水缽肅清提心在口同爨秃巾陀羅尼衾唾辱無所施其技撷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