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的意思、軍國的詳細解釋
軍國的解釋
(1).統軍治國。《黃石公三略·上略》:“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後漢書·荀彧傳》:“ 操 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 彧 籌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五大臣》:“凡軍國重務皆命贊決焉。”
(2).軍人控制的國家。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青年的九月》:“ 中國 的黃金少年企圖變軍閥為軍國,這是枉然的。 中國 的勞動群衆不但反對軍閥,并且反對軍國。”
詞語分解
- 軍的解釋 軍 (軍) ū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妌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泛指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大軍。 筆畫數:; 部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軍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讀:
1.古代含義:統軍治國
- 基本定義:指軍事管理與國家政務的結合,強調軍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例如《後漢書》提到曹操在外征伐時,“軍國之事皆與荀彧籌焉”,體現軍事決策與國家治理的緊密聯繫。
- 文獻例證:
- 《黃石公三略》提出“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強調治國需兼顧民心與軍事。
- 清代《嘯亭雜錄》記載“凡軍國重務皆命贊決焉”,表明軍事事務在國家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2.近現代含義:軍人控制的國家
- 演變背景:近代以來,“軍國”常與“軍國主義”關聯,指軍事力量主導國家政治,甚至形成侵略性政策。例如,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對亞洲國家的侵略行為。
- 負面評價:瞿秋白曾批判“軍國”是“軍人控制的國家”,并指出中國民衆反對此類體制。南京大屠殺等曆史事件也被視為軍國主義暴行的象征。
補充說明
- 與“軍國主義”的區别:“軍國”是中性詞彙,而“軍國主義”特指以軍事擴張為核心的極端意識形态,帶有貶義。
-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中,“軍國”一詞較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或政治分析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軍國主義的具體案例或曆史影響,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軍國:詞義解析
《軍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軍”是名詞,指的是由武裝力量組成的軍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等;“國”是名詞,指的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具有領土、人民和政府的組織。
軍國:拆分、部首和筆畫
《軍國》詞的拆分:軍 (jūn) + 國 (guó)。
軍的部首是“冖”,筆畫數為4。
國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4。
軍國:來源
《軍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國家制度。在古代,軍隊是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重要保障,因此“軍國”常常指代國家與軍隊的關系。
軍國:繁體
《軍國》的繁體字為「軍國」。
軍國: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軍”曾有多種寫法,如“軍”、“軍”等。而“國”也有一種古代寫法為“國”。這些寫法在演變中逐漸統一為現代的寫法,即“軍”、“國”。
軍國:例句
1. 這個國家把軍隊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2. 軍國主義容易導緻戰争和國家的衰落。
軍國: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軍隊、軍人、國家、國際
近義詞:軍事、軍權
反義詞:和平、民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