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大禹谟》:“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孔 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文,經天地;武,定禍亂。”後以“聖神文武”為稱頌帝王或傑出人物之詞。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身女子也,則雖聖神文武,不得仕宦。”
“聖神文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該成語最初用于稱頌帝王或傑出人物,形容其具備卓越的文化修養與軍事才能,即“文武全才”。其核心意義在于贊美人物在“文”(文化、治國)與“武”(軍事、武功)兩方面的傑出能力。
“聖神文武”既是對古代帝王的典型贊詞,也可延伸用于現代傑出人物,強調其全面且卓越的才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尚書·大禹谟》及康有為著作。
《聖神文武》一詞是指在中國文化中,将聖人和神靈的文化價值與武士和軍事力量相結合的概念。這個詞蘊含了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強大的武力的統一。
《聖神文武》的拆分部首是「土」和「礻」,分别代表着土地和神靈。它的筆畫數為11畫。
《聖神文武》的繁體字為「聖神文武」。
在古時候,「聖神文武」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具體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來确定。
1. 在古代中國,聖神文武往往被視為一種完美的人格追求。
2. 他同時具備着聖神文武的品質,成為了國家的英雄。
1. 聖人
2. 神靈
3. 文化
4. 武士
5. 軍事力量
1. 聖賢
2. 神聖
3. 文化力量
4. 武力
1. 俗人
2. 平凡
3. 非神聖
4. 弱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