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府的意思、四府的詳細解釋
四府的解釋
(1). 西漢 以丞相、禦史、車騎将軍、前将軍府為四府。《漢書·趙充國傳》:“詔舉可護羌校尉者,時 充國 病,四府舉 辛武賢 小弟 湯 。” 王先謙 補注引 胡三省 曰:“丞相、禦史、車騎将軍、前将軍府也。”
(2).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或太傅)府為四府。《後漢書·趙典傳》:“ 建和 初,四府表薦,徵拜議郎,侍講禁内,再遷為侍中。” 李賢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府也。”《後漢書·虞诩傳》:“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從 詡 議。” 李賢 注:“四府謂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詞語分解
-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 府的解釋 府 ǔ 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府庫。天府。 舊時封建貴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府邸。府第。王府。府上。 中國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區域名,等級在縣和省之間:開封府。府尹。府治。府試。首府。 國家行
專業解析
“四府”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尤其是東漢時期的中央最高行政與軍事機構合稱。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 核心指代:東漢最高權力機構
“四府”最确鑿和常用的含義,是指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 中央政府中權力最重、地位最高的四個官府的總稱。這四個官府分别是:
- 太尉府:最高軍事長官太尉的官府,掌全國武事、考核武官。太尉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居首位。
- 司徒府:最高民政長官司徒的官府,掌人民事、教化、籍田。司徒為三公之一。
- 司空府:最高監察與工程長官司空的官府,掌水土事、營建、監察。司空為三公之一。
- 大将軍府:最高軍事統帥大将軍的官府。大将軍位在三公之上,常由外戚或權臣擔任,掌握實際軍權,權勢極大。
二、 曆史背景與職能
- 中央集權體現:四府代表了東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核心權力架構,涵蓋了軍事、民政、監察/工程以及最高軍事指揮權,是國家機器運轉的中樞。
- 權力制衡與演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制度源于西漢,旨在分散相權。東漢時,大将軍地位上升,常錄尚書事(總領尚書台,處理日常政務),其權勢往往淩駕于三公之上,故“四府”并稱反映了當時實際的權力格局,即三公加大将軍。大将軍府的加入,使得“四府”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決策和執行機構。
- 職能分工:
- 太尉府:主管全國軍事行政、軍官考核。
- 司徒府:主管民政、戶籍、教化、農業(籍田禮)。
- 司空府:主管水利、工程營建、交通,兼有監察職責(部分職能後來被禦史台取代)。
- 大将軍府:作為最高軍事統帥,負責統率軍隊、指揮作戰,并常參與或主導國家重大決策。
三、 詞源與演變
- “府”的含義:在“四府”一詞中,“府”指官署、衙門,即官員辦公和處理政務的機構。
- “四”的含義:明确指代上述四個特定的、位高權重的官府。
- 曆史演變:“四府”作為特定合稱,主要通行于東漢時期。隨着魏晉南北朝官制的變化(如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興起,三公九卿制逐漸被三省六部制取代),大将軍的地位和設置也發生變化,“四府”這一特定合稱逐漸不再使用。後世有時會用“三府”指代三公的官府,但“四府”專指東漢制度。
四、 總結
“四府”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是:中國東漢時期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的總稱,具體指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此三者為三公之府)和大将軍府。它們代表了當時國家在軍事、民政、監察/工程以及最高軍事指揮方面的核心權力機關。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對“四府”詞條有明确釋義,指出其指東漢時期的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府。 [權威詞典]
- 《辭海》(第七版):在相關曆史詞條(如“三公”、“大将軍”)的釋義中,會提及東漢“四府”的構成及其曆史背景。 [權威辭書]
- 《後漢書·百官志》:這是記錄東漢官制的原始史料,詳細記載了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的官職、屬官及其職能,是“四府”具體所指及職能的最根本依據。 [原始史籍]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 - 《後漢書》:提供《後漢書》電子文本,可查閱《百官志》相關内容。 [可靠史料數據庫]
- 白壽彜總主編《中國通史》:在論述東漢政治制度的部分,會分析三公九卿制及大将軍的地位,解釋“四府”形成的背景和意義。 [權威曆史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四府”是中國漢代重要的官職機構統稱,其具體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主要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
-
西漢時期的四府
由丞相府、禦史大夫府、車騎将軍府、前将軍府組成。這四府分别代表文官行政、監察、軍事指揮等職能,是中央集權體系的核心機構。例如《漢書·趙充國傳》記載,四府曾共同舉薦官員,體現其協同決策的職能。
-
東漢時期的四府
演變為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大将軍府(或太傅府)。其中,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大将軍則為最高軍事長官,太傅為皇帝輔政重臣。這一調整反映了東漢加強皇權、分散相權的政治改革。如《後漢書·趙典傳》提到四府共同舉薦人才,表明其仍具重要影響力。
補充說明:東漢四府的具體組成存在變動,部分文獻中“大将軍府”被“太傅府”替代,可能與特定曆史時期的人事調整有關。兩漢四府的變化,體現了從丞相主導到三公分權的政治制度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埃藹倍論碧頭巾不愆蚩惡出口稅凋毀頓筆蠹俗寒意合色鞋畫舡黃花晚節回遑洄水虎視眈眈将蝦釣鼈講咨計劃經濟機靈鬼戟張沮敗絶地均敵軍制開正琅華棱官了佻漏火醁醽論裁腦蓋泮芹盤槊飄色輕重九府清森瓊室歧塗肉顫心驚儒俠散對子戲沈陷識神收造霜矛順手牽羊數字化怗懘通酬望空文過遂非文章樹五行八作侮食吳體夏成閑坐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