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遂非的意思、文過遂非的詳細解釋
文過遂非的解釋
掩飾過失,順隨錯誤。 宋 蘇轼 《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世之舉動差謬,文過遂非,不肯認錯者多矣。”《宣和遺事》前集:“倘陛下文過遂非,再信讒言,微遊妓館,則忠言結舌,不聞於上。”
詞語分解
- 文過的解釋 掩飾過錯。《漢書·楊恽傳》:“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雖才足飾非,言足文過,專威若 趙高 ,擅朝如 董卓 ,未有不身膏剡鋒,家靡湯火者也。” 宋 王明清 《揮
- 遂非的解釋 堅持、掩飾錯誤。《後漢書·蔡邕傳》:“ 董公 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公孫述志》:“﹝ 公孫述 ﹞而矜愚遂非,何其頑哉!” 唐 陸贽 《論宣令除裴延齡度支使狀》:“ 裴延齡
網絡擴展解釋
“文過遂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wén guò suì fēi(“遂”讀音以極高權威網頁标注的“suì”為準)。
- 釋義:指掩飾過失,順隨錯誤。即明知有錯卻不願改正,反而用言辭或行動掩蓋問題。
出處與背景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之所以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蘇轼借此批評當時官場掩飾錯誤的不良風氣。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于描述處事态度。
- 近義詞:文過飾非(兩者含義相近,但“文過遂非”更強調“順隨錯誤”的消極态度)。
-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義,隱含對逃避責任行為的批判。
示例與延伸
- 造句示例:面對質疑,他不僅不反思,反而文過遂非,最終導緻問題惡化。
- 延伸理解:該成語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知錯能改”的重視,與“聞過則喜”形成鮮明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蘇轼相關著作或成語詞典(如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過遂非》的意思
《文過遂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本來有過錯的事情,經過掩飾和僞裝之後,反而變成了更大的錯誤。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文過遂非》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文過遂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通常是用來形容文人的錯誤,即本應該以正直的心态對待文章創作或文學活動,卻因私心或其他原因而違背良心。
繁體
繁體字為「文過遂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遂」字是由「㐬」和「辶」組成的,表示隨着先驅行動,自己也特别崇拜與追隨先驅,有自願跟隨的意味。
例句
他本來隻是一時口快,但為了掩飾錯誤,卻編造了更多的謊言,結果真是《文過遂非》。
組詞
文過飾非、文過飾非、文過飾非
近義詞
自食其果、樹倒猢狲散、以訛傳訛
反義詞
事過境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