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掩飾過失,順隨錯誤。 宋 蘇轼 《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世之舉動差謬,文過遂非,不肯認錯者多矣。”《宣和遺事》前集:“倘陛下文過遂非,再信讒言,微遊妓館,則忠言結舌,不聞於上。”
文過遂非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成語,現多數學者認為其與"文過飾非"同源,屬于古漢語中的異形詞形式。該詞由"文過"與"遂非"兩個動賓結構組成,其中"文"指文飾、掩飾,"遂"在此處表順承、放任之意,整體指用巧言掩飾過失後繼續放任錯誤的行為。
從訓诂學角度考察,"遂"字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亡也",段玉裁注疏指出其有"放任、縱容"的引申義項。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文獻,周敦頤《通書》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噫!文過遂非,惡之大者。"此處明确将掩飾過失與放任錯誤并列為嚴重過錯。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文過遂非"與"文過飾非"長期并存。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有"文過遂非者,非忠也"的論斷,清代《禦批曆代通鑒輯覽》更将二者并列使用。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獨立詞條,釋義為"掩飾過失而順隨錯誤",與"文過飾非"形成細微差别,前者強調掩飾後的持續錯誤行為,後者側重單純的過失掩飾。
權威典籍中,《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引孔穎達疏解"小人之過也必文"時,将"文過"與"遂非"作為遞進關系分析。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亦指出,"遂"在古漢語複合詞中常表"延續、放任"的語法意義。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收錄該詞條時,特别标注其與"諱疾忌醫"構成近義關系。
“文過遂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蘇轼相關著作或成語詞典(如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白白扁圓操術草圖逞祥愁機道扮墊本東方生對脈掇録恩慈法藍絨販子風餐水宿負轅高肩擔鈎鎖骨光複何功之有哉呴喻胡皴弧弦挾忿降名積坳絞腸痧驕弱戒守九飯酒器計智蹶洩科條老堂台良朋蓼蕭列席靈栖陵霜鱗羅留養漫遊敏而好學閩江内诇披拭千載一時啓誨碁陣褥特鼠塞井夷竈三窮山階實成收貨恬簡舞局謝公墩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