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之一種。語言通俗,取譬淺俚,有江南民歌風味,故稱。 唐 杜甫 《愁》詩題下自注:“強戲為 吳 體。” 仇兆鳌 注引 黃生 曰:“ 皮 陸 集中亦有 吳 體詩,乃當時俚俗為此體耳。詩流不屑效之。 杜公 篇什既衆,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 宋 王觀國 《學林·大刀》:“古樂府所載,如《藁砧》詩者數篇,其取譬皆淺俚,故撰詩者不顯姓名,後人但以古詩稱之。 江 右又謂之風人詩,有‘圍棋燒敗襖,看子故依然’之句。圍棋者,看子也;燒敗襖者,故衣然也。 鮑明遠 諸集中亦有二篇,謂之 吳 體。蓋自《雅》《頌》不作,迄於 魏 晉 南北朝 以來,浮靡愈甚,始有為此态者;悉取閭閻鄙媟之語,比類而為之。”按今本《鮑參軍集》題作“吳歌”。
吳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體裁,主要特點如下:
吳體是詩體的一種,起源于江南地區,以語言通俗、比喻淺顯俚俗著稱,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其名稱源于地域文化特征()。
杜甫《愁》詩自注“強戲為吳體”,仇兆鳌注解指出:“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說明吳體與常規律詩的區别主要體現在音律的自由化處理上()。
建議對具體詩歌作品感興趣者,可查閱《杜工部集》或《全唐詩》相關篇目,進一步體會吳體的創作特點。
《吳體》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一種書法字體風格,源于中國古代吳地(今江蘇一帶)。它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以其圓潤、舒展、流暢的特點而聞名。
《吳體》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kǒu)和心(xīn)。它包含了13個筆畫。
吳體書法起源于中國江蘇省一帶的吳地,據說始于明朝。在中國古代,書法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不同地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吳體就是其中之一。
《吳體》的繁體字為「吳體」。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漫長的曆史中經曆了一些變化,吳體在不同的時期也有所不同。然而,古代漢字的詳細寫法對于吳體來說我們無法确切地了解。
這幅字畫采用了吳體的書寫風格,給人一種柔和而富有動感的美感。
1. 吳體書法 2. 吳體字帖 3. 吳體風格 ...
1. 工整書法 2. 行書 3. 草書 ...
1. 隸書 2. 篆書 3. 楷書 ...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