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體的意思、吳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體的解釋

詩體之一種。語言通俗,取譬淺俚,有江南民歌風味,故稱。 唐 杜甫 《愁》詩題下自注:“強戲為 吳 體。” 仇兆鳌 注引 黃生 曰:“ 皮 陸 集中亦有 吳 體詩,乃當時俚俗為此體耳。詩流不屑效之。 杜公 篇什既衆,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 宋 王觀國 《學林·大刀》:“古樂府所載,如《藁砧》詩者數篇,其取譬皆淺俚,故撰詩者不顯姓名,後人但以古詩稱之。 江 右又謂之風人詩,有‘圍棋燒敗襖,看子故依然’之句。圍棋者,看子也;燒敗襖者,故衣然也。 鮑明遠 諸集中亦有二篇,謂之 吳 體。蓋自《雅》《頌》不作,迄於 魏 晉 南北朝 以來,浮靡愈甚,始有為此态者;悉取閭閻鄙媟之語,比類而為之。”按今本《鮑參軍集》題作“吳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體是漢語文學與藝術領域中的特殊術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詩歌體裁 吳體指唐代詩人杜甫首創的變體律詩,其名稱源自杜甫《愁》詩自注“強戲為吳體”。該體裁打破傳統律詩的平仄限制與對仗規範,形成“拗中見律”的獨特風格。代表作如《愁》詩以散句入律,句法錯落,體現沉郁頓挫的審美特質(參考來源: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宋代黃庭堅、陸遊等詩人皆有效仿創作。

二、書法流派 吳體亦指明代中期以祝允明、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風格,其特點融合晉唐法度與宋人意趣,追求“清雅遒勁”的筆意。該流派因發源于吳地(今蘇州)得名,代表作品如文徵明《赤壁賦》行書卷,展現疏朗勻稱的章法布局(參考來源: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

以上定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的文學釋義及《中國書法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的藝術詞條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吳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體裁,主要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吳體是詩體的一種,起源于江南地區,以語言通俗、比喻淺顯俚俗著稱,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其名稱源于地域文化特征()。

二、核心特征

  1. 語言風格:采用白話化的表達方式,善用民間俗語和淺顯比喻,貼近大衆生活。
  2. 形式特點:雖保留律詩框架,但突破傳統平仄規則和粘連要求,屬于“拗律”範疇。例如杜甫《愁》詩中自稱“強戲為吳體”,便體現了這種非正統格律()。
  3. 地域特色:融合江南民歌元素,與《吳歌》等民間文學有淵源關系。

三、曆史發展

四、典型例證

杜甫《愁》詩自注“強戲為吳體”,仇兆鳌注解指出:“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說明吳體與常規律詩的區别主要體現在音律的自由化處理上()。

建議對具體詩歌作品感興趣者,可查閱《杜工部集》或《全唐詩》相關篇目,進一步體會吳體的創作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抱寶懷珍貝檻并置不虔懆克叉麻雀吃闆刀面籌椀吹大牛打恭作揖盜渠大壽第一官二七齋放樣杆弓革情功行圓滿工技官禀管道海棠梨黑非洲黃檗宗還元大品華實唿喇喇家令交領疾疚警惺驚喧寄味積智據地誇特困窭麗春草留聲器龍骨姏姆馬子萌兆麋角目眊内熊青氣輕裘日虧繩樞耍潑順口話私事官雠坦謾添改同俗駝蹄鷄挽道無惡不造烏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