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侮食的意思、侮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侮食的解釋

古代 東越 國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侮食是古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自慚形穢而拒絕與他人共食的行為,常隱喻因德行或地位不足産生的自卑心理。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分層闡釋:


一、核心釋義與語源

據《漢語大詞典》釋例,“侮食”典出《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侮食來王,左言入侍。”唐代李善注引《東觀漢記》雲:“匈奴蔑視漢使,恥于同食,故稱‘侮食’。”

此處“侮”取“輕慢、羞辱”之義,“食”指宴飨禮儀,合指因文化或身份差異拒絕共食以示輕蔑,後引申為因自愧弗如而回避社交的心理狀态。


二、文化隱喻與演變

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言》考辨:“侮食猶言恥食,謂以共食為恥也。” 該詞濃縮了古代禮制中“食以載禮”的觀念,如:


三、現代辭書系統性釋義

《漢語大詞典》 歸納其雙重内涵:

1. 本義:輕慢他人,拒絕同席而食;

2. 引申義:因德行不足而羞于與他人并列,含自謙自貶之意。

此釋義得到《辭源》(修訂本)佐證,強調其“源于夷夏隔閡,後泛化為人際疏離的隱喻”。


四、典籍用例解析

  1. 《東觀漢記·匈奴傳》(李善注引):

    “單于見漢使,置酒欲飨,然恥與同器,遂侮食不赴。” —— 體現文化對峙中的儀式性排斥。

  2. 王安石《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銘》:

    “彼驕我卑,侮食以疑。” —— 轉喻政治地位不對等導緻的隔閡。


結論:“侮食”作為文化負載詞,從具體飲食拒斥行為,演變為華夏禮制中身份認同與道德自省的複合符號。其釋義需依托《漢語大詞典》《廣雅疏證》等權威辭書,結合《文選》《東觀漢記》等原始文獻互證,方得全面把握。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王念孫. 《廣雅疏證》[M]. 中華書局, 1983.
  3. 蕭統編, 李善注. 《文選》[M]. 中華書局, 1977.
  4. 班固等. 《東觀漢記》輯本[M]. 中華書局,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侮食”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現代常用含義(成語)
指不尊重、浪費食物的行為,屬貶義詞。

二、古代特定含義
指中國曆史上東越地區的一個古國名。

使用建議

  1. 現代語境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尤其在讨論節約糧食時;
  2. 涉及古籍或曆史研究時需注意第二種含義,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暗魄寶鋼保引弁兵比類合誼璧泉踩估鈔劫塵卷風持柯遲日侈窳處高臨深刺灸帶羅丹火丁字簾都檢點仿宣紙高情逸興胳膊肘公府公平正直勾校骨牌凳耗磨日合面畫荻和丸黃金瓜簧言狐掖夾膝孑然驚濤哭秦庭懶怠雷轅良弓無改羅盤墨癖歐駱排檔速率霶霈勤謹求漿得酒歧秀删省燒尾沈退淘壞天開眼田萊淟湎投順文字學窩脖享福相料狎笑斜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