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肉跳心驚 ”。《三國演義》第九回:“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肉顫心驚”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形容因極度恐懼或擔憂而心神不甯,身體與内心同時感到不安。該成語與“肉跳心驚”同義,強調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反應。
2. 發音與結構
3. 出處與例句
4. 用法與場景
5. 近義與關聯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肉顫心驚”的含義及用法,其核心在于通過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描寫,強化恐懼不安的情感表達。
肉顫心驚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因為極度恐懼而肌肉顫抖、心神不甯。
肉(⺼):肉字的部首為⺼,總共兩畫。
顫(亶):顫字的部首為亶,總共一畫。
心(忄):心字的部首為忄,總共三畫。
驚(心):驚字的部首為心,總共九畫。
肉顫心驚最早見于《戰國策·代孟子策》:“臣聞肉單心驚,毛發倒豎;肉喉,足使冠帶不正。”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感到恐懼時,肌肉會顫抖,毛發會倒豎,喉嚨會幹澀,甚至連頭巾和衣帶都無法整齊。
繁體字為「肉顫心驚」。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肉字的字形稍有差異,寫作⺆。
1. 少女走夜路時,經曆了一場恐怖的遭遇,整個人都肉顫心驚。
2. 考試前的準備不充分,他的心情非常肉顫心驚。
3. 在黑暗的森林中,她感受到了肉顫心驚的恐懼。
- 肉食:指以肉類為主要食物的飲食習慣。
- 心顫:指因為極度恐懼、緊張而心髒有節奏地顫動。
- 驚心:指令人非常驚恐、震驚的事情或情景。
- 驚恐:指因突發的恐怖或可怕的事情使人非常害怕。
- 屏息:形容人因為緊張、害怕等原因而不敢呼吸。
- 泰然:形容人心态平和,不被外界事物所影響。
- 心安:形容人内心平靜,沒有什麼擔憂和恐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