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怗懘的意思、怗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怗懘的解釋

音調不和諧。《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孔穎達 疏:“怗,敝也;懘,敗也。敝敗,謂不和之貌也。”《史記·樂書》作“惉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怗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聲音或音樂的不和諧、不協調狀态。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怗懘”讀作tiē chì,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聲音敝敗、不和、不協調的樣子。它特指音樂或音調失去了應有的和諧與美感,顯得雜亂或刺耳。該詞帶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和古典韻味,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專業文獻中。

二、詞源與典籍依據

“怗懘”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樂記》: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匮。五者皆亂,疊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禮記·樂記》

此處強調若宮、商、角、徵、羽五音協調有序(“五者不亂”),則音樂和諧;反之則産生“怗懘之音”,即混亂失音調,隱喻國家治理的失序。

三、權威辭書注解

  1. 《漢語大詞典》:

    “怗懘:音調不和貌。”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明确指向音律的不和諧,是當代最具權威的漢語工具書之一。

  2. 《康熙字典》:

    “懘,《廣韻》《集韻》尺制切,音掣。怗懘,音不和也。”

    來源:《康熙字典》,清代張玉書等編。

    從音韻學角度标注讀音與核心含義,強化其古典語境中的用法。

四、引申與使用場景

“怗懘”雖本義指音樂不協,但在文學作品中可引申為:

五、權威性參考來源

  1. 《禮記·樂記》(儒家十三經之一)
  2.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
  3. 《康熙字典》(清代官修漢字辭書,影響深遠)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古漢語詞彙)

“怗懘”是承載中國古典音樂哲學的重要詞彙,其釋義根植于典籍,權威工具書均有明确記載,適用于學術研究與文化闡釋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怗懘”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是“惉懘”的誤寫。根據古漢語文獻記載:

  1. 若為“惉懘”
    該詞出自《史記·樂書》:“宮為君,商為臣……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矣。”

    • 含義:形容音樂不和諧、雜亂無章的狀态,引申為事物失去協調或秩序混亂。
    • 單字解析:
      • “惉”(chān):古同“攙”,有混雜之意;
      • “懘”(chì):指不和諧、不流暢。
  2. 若為“怗懘”

    • “怗”(tiē)單獨釋義為“安靜、平定”(《說文解字》);
    • “懘”仍表不和諧。
      兩字組合無明确古籍用例,可能為生造詞,可理解為“表面平靜卻内在矛盾”的悖論狀态。

建議:若需使用類似含義的詞彙,推薦采用“惉懘”或更常見的“乖戾”“龃龉”等詞,并注意核對古籍原文中的字形。

别人正在浏覽...

爆發星碑池秉公畢弋不立文字不韻赤留兀剌出入起居從俗浮沉盜窟短長吟阇裡妨功害能鳳友鸾諧軋空頭赫然弘毅寬厚後任歡感虎略龍韬昏微簡嚴積財疾風饑苦脊肋荊雞金匮九域塵局天促地坑谷涼帽驎骥淋漓盡緻流纨蠻估麪巾泥鳗暖衣陪房乞量曲律乞身囚禁畦宗郎君饒美認屐沙洲私盟思意鎖系攤手攤腳退剪溛瀤惟命是聽委身斡遷吾誰與歸無兄盜嫂饷糧宵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