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筆的意思、頓筆的詳細解釋
頓筆的解釋
(1).擱筆;停筆。《晉書·劉頌傳》:“而豪富者其力足憚,其貨足欲,是以官長顧勢而頓筆。”《晉書·儒林傳·範弘之》:“舉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頓筆按氣,不敢多雲。”
(2).謂作文或書法至着力處故作停頓。 林纾 《書黃生劄記後》:“顧但用其聲,其中無波折停蓄之态,則聲亦近枵,讀之索然,故每句須用頓筆。用頓筆,則斷不流利,故有抝字、蹇字、澀字之訣。” 祝嘉 《論書十二絕句·附運筆淺說》:“提筆好像遊絲,在空中飄着;頓筆好像獅子,在地上蹲着。”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頓筆”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應用于文學寫作和書法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擱筆、停筆
指在寫作或書法過程中暫時停止運筆的動作。例如《晉書》中提到“官長顧勢而頓筆”,即因外界因素中斷書寫。這一含義強調動作的暫停,可能因思考、調整或外部幹擾導緻。
-
藝術性停頓
在文學或書法創作中,刻意在關鍵處停頓以增強表現力。如林纾在《書黃生劄記後》中提到,通過頓筆調整節奏,避免文字流于平淡,形成“波折停蓄之态”。
二、書法中的具體應用
在書法中,“頓筆”是重要技法,需結合力度和方向:
- 動作特點:垂直方向重按筆鋒,力度大于“按筆”和“蹲鋒”,要求“力透紙背”,使墨迹在紙背可見。
- 方向與角度:通常從左上向右下按,角度約45度,用于筆畫轉折或起筆處,如橫畫稍平、豎畫稍豎。
- 功能:調整筆鋒彈性,恢複書寫節奏,體現“有始有終”的筆法邏輯。
三、補充說明
- 教學演變:後世教學中,“頓筆”含義可能被簡化或曲解,例如過度強調形式而忽略其調整筆鋒的本質。
- 與“提筆”對比:書法中“提筆”輕盈如遊絲,“頓筆”則沉穩如獅子蹲踞,兩者結合形成動态平衡。
“頓筆”既指實際停筆動作,也包含藝術創作中的節奏控制,在書法中更發展為關鍵技法,需結合理論與實踐深入體會。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筆(dùn b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頓”和“筆”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頓”字的拆分部首是“頁”(頭部),它的筆畫數是9。
- “筆”字的拆分部首是“⺩”(竹子),它的筆畫數是3。
來源:
“頓筆”一詞最早來源于《說文解字》,意為“頓然而突破紙上形勢,題詩留存其境”。後來,延伸引申為在寫字時的書寫技巧,表示快速且流暢地書寫。
繁體:
“頓筆”在繁體中寫作「頓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頓筆”這個詞,以漢字形狀的演變來看,會有一些差異。
例句:
1. 我在寫字的時候,經常使用頓筆的技巧,讓字迹更加流暢。
2. 他的書法造詣很高,頓筆之間透露出磅礴的氣勢。
組詞:
頓然、頓悟、筆觸、筆法、書寫等。
近義詞:
斷筆、抒筆、策筆、揮筆等。
反義詞:
停筆、頓足、墨迹、書呆子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