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俠的意思、儒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俠的解釋

(1).儒生和遊俠。《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俠義之風的讀書人。 宋 蘇轼 《送曹輔赴閩漕》詩:“ 曹子 本儒俠,筆勢翻濤瀾。往來戎馬間,邊風裂儒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俠”一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古典文獻及文化背景可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儒生與遊俠的結合體
    源自《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指兼具儒家學者(儒生)和遊俠雙重身份的人。這種結合體現了文與武、道義與行動的統一。

  2. 有俠義精神的讀書人
    宋代蘇轼在《送曹輔赴閩漕》中稱友人“曹子本儒俠”,形容其既有文人的才學,又具俠客的豪氣與擔當。此含義更側重“以文行俠”的特質。


二、曆史與文化延伸

  1. 起源與标準

    • 春秋時期儒家弟子漆雕開被視為儒俠典範,他“矜氣尚勇”,主張以勇行義,成為“儒俠之祖”。
    • 近代學者章太炎提出儒俠需符合三标準:儒家出身、俠肝義膽、匡時濟世之志。
  2. 文化作品中的體現
    邵氏電影《儒俠》改編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雖改動人物與朝代,但保留了儒俠“為國為民”的主線。


三、核心特質

總結來看,“儒俠”既是對特定曆史群體的描述,也被賦予理想化的精神象征,成為中華文化中“文以載道,武以行義”的獨特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俠》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儒俠》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指的是有儒家文化修養并具備俠義精神的人。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俠義精神強調忠誠、正義和道德勇氣。因此,儒俠指的是能夠在個人修養和道德觀念上秉承儒家思想,同時又有俠義精神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俠》這個詞的第一個字“儒”是由人字旁和尤字旁組成,五筆編碼為OBO。第二個字“俠”是由人字旁和歹字旁組成,五筆編碼為PORU。

來源和繁體

《儒俠》這個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儒家思想和俠義精神的結合。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儒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儒俠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儒字的古代寫法多為「孺」,俠字的古代寫法多為「俠」,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孺俠」。

例句

1. 他既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儒生,又是一個秉持俠義精神的儒俠之士。

2. 這位儒俠将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用于維護正義與公平。

組詞

1. 儒家:指儒家學派或儒家文化。

2. 俠客:指有俠義風格的豪傑。

近義詞

1. 君子:指有高尚品德和修養的人。

2. 王者:指有統治力量和英明才略的人。

反義詞

1. 小人:指心胸狹隘、行為卑鄙的人。

2. 惡霸:指殘暴、兇殘、欺壓他人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