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俠的意思、儒俠的詳細解釋
儒俠的解釋
(1).儒生和遊俠。《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俠義之風的讀書人。 宋 蘇轼 《送曹輔赴閩漕》詩:“ 曹子 本儒俠,筆勢翻濤瀾。往來戎馬間,邊風裂儒冠。”
詞語分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俠的解釋 俠 (俠) á 仗着自己的力量幫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為:俠客。武俠。遊俠。俠骨。俠肝義膽。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儒俠"是中華文化中一個獨特的複合概念,指兼具儒家道德修養與俠義精神的人物。其核心在于将儒家推崇的"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規範,與俠者"重然諾、輕生死、濟困厄、抗強權"的行事風格相融合。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闡釋:
一、 字面釋義與核心特質
- 儒 (rú): 本義指術士,後特指以孔子為宗師,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儒家強調"仁愛"(仁)、行為合宜(義)、社會規範(禮)、明辨是非(智)、誠實守信(信)、忠誠盡責(忠)、推己及人(恕)等道德準則,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注重文化修養、道德自律與社會責任。
- 俠 (xiá): 指見義勇為、扶弱抑強、舍己助人的人。俠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行事重承諾、講義氣、輕財貨、不畏強權,甚至不惜以身犯險來踐行其道義準則。其行為常遊離于正統法律秩序之外,依靠個人力量尋求公正。
- 儒俠: 将"儒"的道德内核與"俠"的行為方式相結合。儒俠并非簡單的儒生或俠客,而是指:
- 以儒為魂: 其思想根基和價值取向源于儒家倫理,如仁愛之心是濟世助人的出發點,信義是重諾守約的基石,智勇是行俠仗義的方法。他們追求的目标常與儒家提倡的社會和諧、公正相關。
- 以俠為行: 在行動上,他們表現出俠者的果敢、勇毅與擔當。當社會不公、弱者受難時,他們能挺身而出,運用自身的智慧、能力或影響力,采取實際(有時是非傳統)的行動來匡扶正義、救濟危難。
- 文質彬彬,武德兼備: 儒俠通常具備儒家文人的學識修養(文)與俠士的膽識氣概(武),是"文"與"武"、"德"與"力"的統一體。他們既非迂腐書生,也非粗莽武夫。
二、 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儒俠"概念的形成與演變深深植根于中國曆史與文化土壤:
- 先秦萌芽: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禮崩樂壞。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宣揚仁政(儒);另一方面,民間湧現出衆多扶危濟困的遊俠之士(俠)。兩者在精神内核(如重義)上已有交集。司馬遷在《史記》中特設《遊俠列傳》,記載了如郭解等俠士的事迹,雖未直接稱"儒俠",但其中某些俠者的行為已帶有儒家推崇的"信"、"讓"等色彩。
- 後世融合: 隨着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态,俠文化也在發展。後世文人(尤其是身處亂世或對現實不滿者)常将儒家的社會理想寄托在俠義精神上,或期望有兼具儒家道德與俠義膽識的人物出現來改變現狀。許多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被賦予了"儒俠"特質,如:
- 季劄 (春秋): 吳國公子,以仁義、誠信著稱(如"季劄挂劍"),兼具政治家、外交家的風範與君子之德,其行為體現了儒與俠的早期結合。
- 張良 (漢初): 出身貴族,曾行刺秦始皇(俠行),後為劉邦重要謀士,運籌帷幄,功成身退,深谙黃老之術,其行為體現了智慧、謀略(儒者修養)與膽識、擔當(俠義精神)的結合,常被視為儒俠典範。
- 文學塑造: 在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儒俠"形象被大量塑造和理想化。例如明清俠義小說中的主角,往往文武雙全,既通曉詩書禮樂,又精通武藝,行俠仗義時秉持忠孝節義等儒家道德标準。
三、 總結
"儒俠"代表了中華文化中一種理想的人格範式,它超越了單純的學者或武士身份,強調在深厚的道德修養(儒)基礎上,以勇敢果決的行動(俠)去實踐社會正義與人間正道。這種精神體現了儒家"内聖外王"理想在個體行動層面的投射,是"修身"與"濟世"的生動結合,對後世的文化心理和道德追求産生了深遠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
- 漢典 (zdic.net) - "儒"、"俠"字條釋義: http://www.zdic.net/ (基礎字義來源)
- 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 相關詞彙檢索: http://www.guoxuedashi.com/ (綜合字詞典參考)
-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 (學術著作,探讨武俠小說中"俠"的觀念與文人關系,涉及儒俠精神)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 (曆史文獻,記載早期俠士事迹) -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線上資源如"國學網": http://www.guoxue.com/
- 《史記·吳太伯世家》關于季劄的記載 - 同上。
- 相關學術論文與詞條: 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百度百科"(需謹慎甄别)中關于"儒俠"、"俠文化"、"儒家倫理"等條目,可提供背景信息和不同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
“儒俠”一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古典文獻及文化背景可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
儒生與遊俠的結合體
源自《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指兼具儒家學者(儒生)和遊俠雙重身份的人。這種結合體現了文與武、道義與行動的統一。
-
有俠義精神的讀書人
宋代蘇轼在《送曹輔赴閩漕》中稱友人“曹子本儒俠”,形容其既有文人的才學,又具俠客的豪氣與擔當。此含義更側重“以文行俠”的特質。
二、曆史與文化延伸
-
起源與标準
- 春秋時期儒家弟子漆雕開被視為儒俠典範,他“矜氣尚勇”,主張以勇行義,成為“儒俠之祖”。
- 近代學者章太炎提出儒俠需符合三标準:儒家出身、俠肝義膽、匡時濟世之志。
-
文化作品中的體現
邵氏電影《儒俠》改編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雖改動人物與朝代,但保留了儒俠“為國為民”的主線。
三、核心特質
- 文武兼備:既有儒家“仁”“禮”的修養,又具俠客的勇武與行動力。
- 濟世情懷:如韓非子所言,儒俠在和平時期被推崇,危難時卻未必實用,暗含對其理想主義的辯證評價。
總結來看,“儒俠”既是對特定曆史群體的描述,也被賦予理想化的精神象征,成為中華文化中“文以載道,武以行義”的獨特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安固避迹藏時猜忍參部長浪澄澹赤寰傳行待客蜑娘雕梁畫棟締緝對酒當歌風中秉燭分流分歧高爵梗草珪璋孩子和味壺柑昏瞢磵路禁要捐廢沮服軍伶脍炙浪人劍攬收陵邱柳腰花态芒刺在躬孟織莫不成木豆木木樗樗年該月值扭扯奴役魄光鋪闆氣昂昂清氛親廟齊嚴容日三郊世數殊功水飲數迹死憤綏聚退散無等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