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府的意思、四府的详细解释
四府的解释
(1). 西汉 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汉书·赵充国传》:“詔举可护羌校尉者,时 充国 病,四府举 辛武贤 小弟 汤 。” 王先谦 补注引 胡三省 曰:“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也。”
(2).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李贤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后汉书·虞诩传》:“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 詡 议。” 李贤 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 府的解释 府 ǔ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府库。天府。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府邸。府第。王府。府上。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府。府尹。府治。府试。首府。 国家行
专业解析
“四府”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向中国古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的中央最高行政与军事机构合称。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 核心指代:东汉最高权力机构
“四府”最确凿和常用的含义,是指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 中央政府中权力最重、地位最高的四个官府的总称。这四个官府分别是:
- 太尉府:最高军事长官太尉的官府,掌全国武事、考核武官。太尉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居首位。
- 司徒府:最高民政长官司徒的官府,掌人民事、教化、籍田。司徒为三公之一。
- 司空府:最高监察与工程长官司空的官府,掌水土事、营建、监察。司空为三公之一。
- 大将军府:最高军事统帅大将军的官府。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常由外戚或权臣担任,掌握实际军权,权势极大。
二、 历史背景与职能
- 中央集权体现:四府代表了东汉王朝中央政府的核心权力架构,涵盖了军事、民政、监察/工程以及最高军事指挥权,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
- 权力制衡与演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制度源于西汉,旨在分散相权。东汉时,大将军地位上升,常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处理日常政务),其权势往往凌驾于三公之上,故“四府”并称反映了当时实际的权力格局,即三公加大将军。大将军府的加入,使得“四府”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
- 职能分工:
- 太尉府:主管全国军事行政、军官考核。
- 司徒府:主管民政、户籍、教化、农业(籍田礼)。
- 司空府:主管水利、工程营建、交通,兼有监察职责(部分职能后来被御史台取代)。
- 大将军府: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负责统率军队、指挥作战,并常参与或主导国家重大决策。
三、 词源与演变
- “府”的含义:在“四府”一词中,“府”指官署、衙门,即官员办公和处理政务的机构。
- “四”的含义:明确指代上述四个特定的、位高权重的官府。
- 历史演变:“四府”作为特定合称,主要通行于东汉时期。随着魏晋南北朝官制的变化(如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兴起,三公九卿制逐渐被三省六部制取代),大将军的地位和设置也发生变化,“四府”这一特定合称逐渐不再使用。后世有时会用“三府”指代三公的官府,但“四府”专指东汉制度。
四、 总结
“四府”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是:中国东汉时期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的总称,具体指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此三者为三公之府)和大将军府。它们代表了当时国家在军事、民政、监察/工程以及最高军事指挥方面的核心权力机关。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四府”词条有明确释义,指出其指东汉时期的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 [权威词典]
- 《辞海》(第七版):在相关历史词条(如“三公”、“大将军”)的释义中,会提及东汉“四府”的构成及其历史背景。 [权威辞书]
- 《后汉书·百官志》:这是记录东汉官制的原始史料,详细记载了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的官职、属官及其职能,是“四府”具体所指及职能的最根本依据。 [原始史籍]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 - 《后汉书》:提供《后汉书》电子文本,可查阅《百官志》相关内容。 [可靠史料数据库]
-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在论述东汉政治制度的部分,会分析三公九卿制及大将军的地位,解释“四府”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权威历史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四府”是中国汉代重要的官职机构统称,其具体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
西汉时期的四府
由丞相府、御史大夫府、车骑将军府、前将军府组成。这四府分别代表文官行政、监察、军事指挥等职能,是中央集权体系的核心机构。例如《汉书·赵充国传》记载,四府曾共同举荐官员,体现其协同决策的职能。
-
东汉时期的四府
演变为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大将军府(或太傅府)。其中,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大将军则为最高军事长官,太傅为皇帝辅政重臣。这一调整反映了东汉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政治改革。如《后汉书·赵典传》提到四府共同举荐人才,表明其仍具重要影响力。
补充说明:东汉四府的具体组成存在变动,部分文献中“大将军府”被“太傅府”替代,可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事调整有关。两汉四府的变化,体现了从丞相主导到三公分权的政治制度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拔碇褊躁辨智闭口竝世春赏存储程序原理啖饭处弹违雕心鴈爪栋星豆瓣儿酱兜詚都契飞徭丰贱风人诗雚筋瞽言妄举红皮书遑骇缣纩骄奢淫泆击电奔星津腻寄榻讥谈馂馅空凉赉奬类比推理林蔼隆服龙椅能量拈度僄弃区里曲袒人物志山旮旯儿赏音善月伸理事生肘腋諟谕属国书令肆布讼状投霓外婚豌豆叶完全猥发僞谬晤谈相声写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