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倍論的意思、倍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倍論的解釋

官吏頻犯贓罪,如所犯罪法不等,即以重贓之數并入輕贓,然後折半論罪,稱為倍論。《唐律·名例》:“即以贜緻罪,頻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贜併滿輕贜,各倍論。”注:“倍,謂二尺為一尺。” 長孫無忌 等疏議:“假令縣令受財枉法六疋,合徒三年;不枉法十四疋,亦合徒三年;又監臨外竊盜二十九疋,亦徒三年;強盜二疋,亦合徒三年;受所監臨四十九疋,亦合徒三年。準此以上五處贜罪,各合徒三年,累於‘受所監臨’,總一百疋,仍倍為五十疋,合流二千裡之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倍論”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主要用于處理官吏多次犯贓罪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當官吏多次犯不同等級的贓罪時,将較重的贓額合并到較輕的贓額中,再折半計算總贓額來定罪量刑。例如,若某官吏同時犯有重贓和輕贓,則按“二尺為一尺”的比例折算後量刑。

  2. 法律依據
    該術語源自《唐律·名例》,規定:“即以贓緻罪,頻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贓併滿輕贓,各倍論。”。唐代律法通過這種方式防止官吏多次貪腐卻僅按單一罪行處罰。

  3. 具體應用案例
    據《唐律疏議》記載,若縣令受財枉法六匹(徒三年)、不枉法十四匹(徒三年)、竊盜二十九匹(徒三年),合并後總贓額為49匹。按“倍論”折半為24.5匹,最終按24.5匹對應的刑罰定罪。

  4. 曆史背景與意義
    “倍論”體現了唐代對官吏貪腐的從嚴治理,通過累加和折半的計算方式,加重對頻犯者的懲罰,具有威懾作用。這一制度也反映了古代法律中“數罪從重”原則的早期形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律法體系,可參考《唐律疏議》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哈喽!關于《倍論》這個詞,我可以給你提供一些簡單的信息。不過,我主要提供英文和相關主題的回答,對于其他語言和漢字的細節,可能無法完全滿足你的需求。 《倍論》(bèi lùn)是一個漢字詞彙,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拆分部首:書偏旁 - 倍:拆分部首:人偏旁;筆畫:9畫 - 論:拆分部首:言偏旁;筆畫:6畫 它的來源和複雜的字體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信息,我建議你咨詢專業的語言學家或文化專家。 至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由于沒有提供具體的時代背景,我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不同的時代可能會有不同的漢字書寫方式,這個問題比較廣泛而複雜。 關于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對于《倍論》這個具體詞彙,我無法提供實際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在我所了解的英文語境中并不常用。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