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舒歗 ”。猶長嘯。放聲歌嘯。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唐 儲光羲 《題崔山人别業》詩:“東嶺或舒嘯,北窗時讨論。” 宋 張孝祥 《臨江仙·寄靜江三故人》詞:“尚念論心舒歗否?隻今湖海相望。” 元 張可久 《山坡羊·感舊》曲:“憑高凝眺,臨風舒嘯。”
舒嘯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雅緻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放聲長嘯,常用來表達文人雅士的曠達情懷或歸隱之趣。以下是具體解析:
本義為伸展、抒發(《說文解字》:“舒,伸也”),引申為從容不迫地釋放情感。
指撮口發出清越悠長的聲音(《詩經·召南·江有汜》:“其嘯也歌”),古人借嘯聲寄托超脫世俗的心境。
合成釋義:舒嘯即舒展胸懷,長嘯抒志,體現一種不受拘束的精神狀态。
魏晉風度的象征
魏晉名士常以舒嘯表達孤高灑脫之情。阮籍登蘇門山長嘯的典故(《世說新語·栖逸》),成為隱逸文化的标志性行為。
來源:《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
歸隱田園的意象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名句:“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将舒嘯與山水之樂結合,成為隱逸文學的經典場景。
來源:《陶淵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情感宣洩的途徑
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中,舒嘯與琴聲并置,傳遞出空寂中的精神自由。
來源:《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
《漢語大詞典》:
“舒嘯”釋為“放聲長嘯”,強調其抒發郁結、寄情山水的功能(第9卷,第1289頁)。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辭源》(修訂本):
注解為“撮口長呼,抒發胸臆”,并援引陶淵明詩文為例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9年
雖屬文言詞彙,但常見于:
“舒嘯”凝練了古代文人寄情天地、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其内涵跨越時空,成為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抒情符號。
“舒嘯”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舒嘯”由“舒”(舒展、暢快)和“嘯”(高聲呼喊或吟唱)組成,字面意為暢快地高聲歌吟或呼喊,表達情緒激動、心情愉悅的狀态。
詞義内涵
多用于描述情緒釋放的場景,如登高遠望、臨水抒懷時放聲長嘯,體現内心的豪邁或暢快。例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文學應用
在古代詩文中,“舒嘯”常與自然景觀結合,如唐代儲光羲“東嶺或舒嘯,北窗時讨論”,宋代張孝祥“尚念論心舒歗否?”均通過此詞展現曠達心境。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情感的自由宣洩,例如在開闊環境中放聲歌唱或呼喊以纾解壓力,帶有浪漫或豪放的色彩。
若需更多詩詞例證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熬鹽悖時璧儀不過布新撐犁愁殺傳催垂拱而治綽然有餘處順大公倒楣對答二谛芳情風搐峯岚豐土風偃風月館瓜田之嫌國車還欠邗水紅本黃金珰回避僭元解水鯨騫浄神驚燕謹恪就學戢制伉音控瀝空緣寬適枯樹再生枝老好人連宵達旦爐薰猛趫趫脈脈相通塞種傷沴生甯射頻污染水木清華順習殊趨寺舍鐵鎝踢毽子蜿蜒向導鹹解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