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舒歗 ”。猶長嘯。放聲歌嘯。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唐 儲光羲 《題崔山人别業》詩:“東嶺或舒嘯,北窗時讨論。” 宋 張孝祥 《臨江仙·寄靜江三故人》詞:“尚念論心舒歗否?隻今湖海相望。” 元 張可久 《山坡羊·感舊》曲:“憑高凝眺,臨風舒嘯。”
“舒嘯”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舒嘯”由“舒”(舒展、暢快)和“嘯”(高聲呼喊或吟唱)組成,字面意為暢快地高聲歌吟或呼喊,表達情緒激動、心情愉悅的狀态。
詞義内涵
多用于描述情緒釋放的場景,如登高遠望、臨水抒懷時放聲長嘯,體現内心的豪邁或暢快。例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文學應用
在古代詩文中,“舒嘯”常與自然景觀結合,如唐代儲光羲“東嶺或舒嘯,北窗時讨論”,宋代張孝祥“尚念論心舒歗否?”均通過此詞展現曠達心境。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情感的自由宣洩,例如在開闊環境中放聲歌唱或呼喊以纾解壓力,帶有浪漫或豪放的色彩。
若需更多詩詞例證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舒嘯(shū xi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意義:
1.指逍遙自在地大聲呼喚、吹噓自己,形容得意快樂的樣子。
2.形容高亢嘹亮的鳥叫聲或人的歌喉聲。
舒嘯的部首是“⺳”(爪部),由3個筆畫組成。
舒嘯在古代漢字中屬于偏旁,該詞源于“虍”字,虍在古代象形文字中代表老虎,表示猛力向前撲的姿态。虍在後來的演變中,結合了“⺧”(獂部)和“戶”兩個部首,演變成了現在的“⺳”(爪部),也就是舒嘯所屬的部首。
繁體字“舒”寫作“舒”。
繁體字“嘯”寫作“嘯”。
在古代,舒嘯的寫法略有不同。舒字在古代寫作“舒骅”,嘯字在古代寫作“酵”。
1. 他心情舒暢,大聲嘯叫着。
2. 樂隊指揮揮動着手臂,指揮出一陣陣舒嘯的旋律。
舒展、舒懷、舒服、嘯叫、嘯聲、嘯聚
呼嘯、歡快、歡呼、歡叫
壓抑、沉悶、低聲、閉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