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舒歗 ”。犹长啸。放声歌啸。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唐 储光羲 《题崔山人别业》诗:“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 宋 张孝祥 《临江仙·寄静江三故人》词:“尚念论心舒歗否?只今湖海相望。” 元 张可久 《山坡羊·感旧》曲:“凭高凝眺,临风舒啸。”
“舒啸”是一个源自古典文学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舒啸”由“舒”(舒展、畅快)和“啸”(高声呼喊或吟唱)组成,字面意为畅快地高声歌吟或呼喊,表达情绪激动、心情愉悦的状态。
词义内涵
多用于描述情绪释放的场景,如登高远望、临水抒怀时放声长啸,体现内心的豪迈或畅快。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文学应用
在古代诗文中,“舒啸”常与自然景观结合,如唐代储光羲“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宋代张孝祥“尚念论心舒歗否?”均通过此词展现旷达心境。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情感的自由宣泄,例如在开阔环境中放声歌唱或呼喊以纾解压力,带有浪漫或豪放的色彩。
若需更多诗词例证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汉典》等工具书。
舒啸(shū xiào)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以下意义:
1.指逍遥自在地大声呼唤、吹嘘自己,形容得意快乐的样子。
2.形容高亢嘹亮的鸟叫声或人的歌喉声。
舒啸的部首是“⺳”(爪部),由3个笔画组成。
舒啸在古代汉字中属于偏旁,该词源于“虍”字,虍在古代象形文字中代表老虎,表示猛力向前扑的姿态。虍在后来的演变中,结合了“⺧”(獂部)和“户”两个部首,演变成了现在的“⺳”(爪部),也就是舒啸所属的部首。
繁体字“舒”写作“舒”。
繁体字“啸”写作“嘯”。
在古代,舒啸的写法略有不同。舒字在古代写作“舒骅”,啸字在古代写作“酵”。
1. 他心情舒畅,大声啸叫着。
2. 乐队指挥挥动着手臂,指挥出一阵阵舒啸的旋律。
舒展、舒怀、舒服、啸叫、啸声、啸聚
呼啸、欢快、欢呼、欢叫
压抑、沉闷、低声、闭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