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慎重和善貌。順,通“ 慎 ”。《詩·周頌·執競》“降福簡簡,威儀反反” 漢 鄭玄 箋:“反反,順習之貌。 武王 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廟,奏樂而八音克諧,神與之福。” 馬瑞辰 通釋:“《賓之初筵》詩‘威儀反反’,《傳》:‘反反,言重慎也。’此《傳》訓難,即重慎之義。《正義》訓為重難,是也……《釋文》引《韓詩》作昄昄,雲‘善貌’也。此《箋》雲‘順習之貌’,即《韓》所雲‘善貌’也。”
(2).謂逐漸熟悉,逐漸習慣。《易·坤》“‘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唐 孔穎達 疏:“蓋言順者,言此‘履霜,堅冰至。’蓋言順習陰惡之道,積微而不已,乃緻此弑害。”
“順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慎重和善貌
此義項中,“順”通“慎”(通假字),表示謹慎、莊重的态度。例如《詩經·周頌·執競》中“威儀反反”被漢代鄭玄注解為“順習之貌”,即形容儀态莊重而和善。
逐漸熟悉或習慣
指通過長期接觸或重複行為形成適應性。如唐代孔穎達在《易·坤》疏中提到“順習陰惡之道”,強調積微成漸的過程。
現代語境中,“順習”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文言文時仍需注意其雙重含義,避免混淆。例如解讀曆史文本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強調“謹慎”還是“習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漢典》等工具書,或查閱《詩經》《周易》相關注疏。
順習(shùn xí)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追求順利愉快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本文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介紹順習這個詞。
順習的部首是纟(sī),意味着與絲織物相關。它由7個筆劃構成,分别是橫、豎、橫折、豎折、撇、捺、點。這些組成部分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漢字。
順習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由順和習兩個字組合而成。順(shùn)意為和諧、順利,表示遵循規律并獲得良好結果。習(xí)意為學習、實踐,表示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來獲得進步。
順習的繁體字為順習(shùn xí),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繁體字逐漸形成,并廣泛使用于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順習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古代的字體書寫方式相比今天多了一些筆畫的曲線和造型上的變化,更加優美和典雅。
1. 為了獲得良好的成績,我們應該保持順習的學習态度。
2. 在工作中,要善于順習上司的意圖,更好地完成任務。
順習可以與許多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順習心态、順習方式、順習原則等。
與順習意義相近的詞彙有:順利、順應、順從。
與順習意義相反的詞彙有:逆行、違背、抗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