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公的意思、大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公的解釋

(1).謂以天下為公。 漢 劉向 《說苑·至公》:“古有行大公者,帝 堯 是也……得 舜 而傳之,不私於其子孫也。”

(2).極其公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徽宗 嘗對輔臣語及 元祐 、 紹聖 事,皆欲以大公至正之道,扶偏救弊。”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笃》:“吾道貴大公,片言折邪妄。” ********* 茅盾 等《我們對于國事的态度和主張》:“深望領導抗戰之領袖與政府,以大勇大公之心,毅然決然,當機立斷。”

即 太公望 ( 呂尚 )。輔佐 武王 滅 商 有功,封于 齊 。《左傳·僖公四年》:“昔 召康公 命我先君 大公 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 周 室!’” 劉文淇 疏證:“ 太公 ,謂 呂尚 也…… 梁履繩 曰:‘始封之君,子孫尊為太公。《齊世家》: 文王 得吾先君 太公 。《田敬仲世家》亦稱 田和 為太公,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公"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在權威辭書中呈現以下脈絡:

一、曆史爵位稱謂體系 作為中國古代五等爵之首,始見于《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的記載。周代諸侯國君主多獲此封號,如齊桓公、晉文公等。該用法延續至漢唐時期,《史記·孝文本紀》載"諸侯王、列侯、大公及二千石"的等級序列可佐證。近現代該詞亦用于翻譯歐洲貴族爵位"Archduke",特指介于國王與公爵之間的特殊封號。

二、道德倫理範疇的延伸 《朱子語類》卷三十五提出"大公至正之道"的哲學命題,指代超越私利的社會公正準則。此概念在明清文學中進一步具象化,如《紅樓夢》第五十六回"必得三個女兒守着大公的道理"的表述,強調公共事務中的無私精神。

三、特定曆史文化符號

  1. 晉代尊稱:據《晉書·職官志》記載,朝廷對德高望重者授予"大公望"尊號
  2. 姓氏源流:《通志·氏族略》收錄"大公"作為複姓的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時期齊國王室分支
  3. 宗教稱謂: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特指掌管天地運行規律的神聖存在

四、現代語言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該詞在當代語境中的使用限制:除曆史典故及"大公無私"等固定成語外,一般場合已較少單獨使用。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古代公文中的特殊用法,如"大公祖"作為明清時期對高級官員的敬稱。

網絡擴展解釋

“大公”一詞在不同語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漢語文化中的含義

  1. 哲學與政治概念
    指“以天下為公”或“極其公正”的思想,如《說苑》記載帝堯傳位舜的行為體現了“大公無私”。清代顧炎武也以“大公”強調公正之道。

  2. 曆史人物代稱
    在特定文獻中,曾代指周朝開國功臣呂尚(姜太公)。

二、歐洲曆史與爵位制度

  1. 封建貴族稱號
    中世紀歐洲介于國王與公爵之間的爵位,如俄羅斯的基輔羅斯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西班牙的教俗貴族稱號(13世紀後)。

  2. 獨立君主頭銜
    部分國家君主以“大公”為稱號,如盧森堡大公(國家元首)、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1454年後皇太子專用)。

  3. 政權形态
    以大公為統治者的政權稱為“大公國”,如曆史上的莫斯科大公國、現代盧森堡大公國。

三、其他特殊用法

  1. 宗教術語
    東正教與天主教會用“大公”表示“普世性與正統性”。

  2. 方言稱謂
    溫州方言中稱“祖父的長兄”為“大公”。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歐洲大公國曆史案例或漢語文獻原文,可參考、3、4的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扒進蚌蛤兵差博觀柴棍赤蘇穿劄湊泊鬥羽斷缺方床翻舊賬風光旖旎憤切佛口蛇心附攀黼帟鈎鎖寡劣谷粜古磚汗牛懽喜餞淚近午九合九寨溝箕颍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君婦籁鑰冷眉冷眼離合草立命安身流潢留下攏頭砢礧祿入賣嘴巴皮摩竭釀王普覃前秋訖盡氣絕齊轸驅奪深采銅街通書通轉穩婆無耗武銳挦摭小泉吸風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