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的意思、二谛的詳細解釋
二谛的解釋
佛教語。指真谛和俗谛。凡隨順世俗,說現象之幻有,為俗谛。凡開示佛法,說理性之真空,為真谛。二谛互相聯繫,為大乘佛教基本原則之一。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谛義》:“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義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體立名,第一義諦、世諦以褒貶立目。若以次第言説,應雲一真諦、二俗諦。” 隋 江總 《建初寺瓊法師碑》:“ 老 驚靈籥, 孔 惜逝川。三空莫辨,二諦何詮!” 呂澂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第五講:“中道聯繫到二谛,即空是真谛,有是俗谛,二者統一起來而成中道。”參閱《中論·觀谛品》。
詞語分解
- 二的解釋 二 è 數名:一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貳”代)。 雙,比:獨一無二。 兩樣,别的:二話。不二價。 兩 筆畫數:; 部首:二; 筆順編號:
- 谛的解釋 谛 (諦) ì 仔細:谛聽。谛視。谛觀。谛思。 道理:真谛。妙谛。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二谛是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從不同認知層次對真理的兩種表述方式,即真谛(勝義谛)與俗谛(世俗谛)。其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
真谛(勝義谛)
指超越世俗經驗的絕對真理,即諸法空性、無自性的究竟實相。佛教認為一切現象本質是緣起性空,無獨立不變的實體。《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來源:《佛學大辭典》)
-
俗谛(世俗谛)
指世間約定俗成的相對真理,即凡夫依據感官和經驗所認知的現象世界。雖非終極真實,但為引導衆生理解佛法提供了方便路徑。如《大智度論》所言:“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衆生颠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辯證關系
二谛并非割裂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 真俗不二:真谛需通過俗谛的假名施設得以闡明,俗谛的本質則指向真谛的空性。如《中觀論》強調“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 教化功能:佛陀依俗谛說因果業報,使衆生離惡向善;依真谛說空性,令悟解脫。唐代高僧吉藏于《二谛義》中系統闡釋二者互為依存的關系(來源: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教義基礎》)。
三、宗派差異
不同佛教流派對二谛的诠釋各有側重:
- 中觀派:以龍樹為代表,主張二谛皆是教化工具,最終需超越二谛分别(來源:《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澂著)。
- 唯識宗:強調“三性”說,将俗谛對應于依他起性,真谛對應于圓成實性(來源:《成唯識論》窺基注)。
四、現代學術闡釋
當代佛學研究強調二谛的理論價值:
- 為宗教哲學提供了處理真理層次性與語言局限性的範式(來源:《佛教哲學》方立天著)。
- 在認識論上調和了經驗世界與超越性真理的張力(來源:《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賴永海著)。
參考資料來源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教義基礎》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 方立天《佛教哲學》
- 賴永海《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網絡擴展解釋
二谛是佛教核心哲學概念,指真谛(第一義谛)與俗谛(世谛),兩者共同構成對真理的完整認知體系。以下為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
- 俗谛(世谛):指世俗認知層面,承認現象界的暫時存在(幻有)。凡夫因經驗或習慣将事物視為真實。
- 真谛(第一義谛):指超越現象的究竟真理,強調萬物性空無自性。聖人通過智慧體悟此真空本質。
2.關系與作用
- 辯證統一:二谛并非對立,而是互補。俗谛作為方便法門引導衆生,真谛揭示終極真相。兩者如舟筏與彼岸,缺一不可。
- 教法原則:佛陀依二谛說法,借俗谛闡釋真谛,避免衆生因偏執“有”或“空”而陷入迷執。
3.宗派诠釋差異
- 中觀學派:以龍樹《中論》為代表,主張“緣起性空”,認為俗谛是現象(緣起),真谛是本質(性空)。
- 天台宗:強調空有互具,批評單執一端的片面性,提出“三谛圓融”擴展二谛理論。
- 三論宗:區分“于谛”與“教谛”,前者指凡聖對實相的認知差異,後者指佛陀為破執而施設的言教。
4.實踐意義
二谛思想為大乘佛教方法論基石,既承認世俗價值(如因果業報),又導向解脫智慧(觀照空性),成為調和世間法與出世法的理論依據。
如需更深入探讨不同宗派的具體闡釋,可參考《中論》《法華玄義》等原典或權威佛學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谙通霸攬謗诽比肩系踵博聞彊識不懷好意饞痨臣宰廚房出九茨棘打誓等夷之心鬥阚惰驕發出放映隊飛吻佛缽關堡歸遜溷人嫁禍獎牌界溝疾耕機事不密開迳栎輻淩虐柳下道兒緑琴密記謬見衲僧内行廠鳥工霓虹乾蹦蹦卿貳痊濟缺雨戎節柔筋脆骨撒酒風散小人少庶子社稷生民時化手揮目送水丞疏剪松落蘇打談古論今文丈伍長相攙向導香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