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老年得子。 唐 白居易 《府齋感懷酬夢得》詩:“勞寄新詩遠安慰,不聞枯樹再生枝。”原注:“時初喪 崔兒 , 夢得 以詩相安雲:‘從此期君比瓊樹,一枝吹折一枝生。’故有此落句以報之。”
“枯樹再生枝”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ū shù zài shēng zh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枯萎的樹木重新長出枝條,形容看似衰敗的事物重新煥發生機。
例如:企業經曆危機後恢複活力,可用此成語比喻。
典故來源
原意特指“老年得子”。這一用法源自唐代白居易的詩《府齋感懷酬夢得》,詩中提到“不聞枯樹再生枝”,并自注解釋為友人劉禹錫(字夢得)在其喪子後以詩安慰,喻指“失去一個孩子後迎來新生”()。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強調其典故與白居易詩的關聯,而現代引申義多基于字面擴展()。需注意在正式語境中,若涉及“老年得子”含義,建議結合詩文背景使用。
《枯樹再生枝》是一句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即使樹木已經枯萎,但它仍然能夠重新長出嫩枝,比喻人物雖然遭受困境和挫折,但仍能重新恢複活力,重拾生機。
《枯樹再生枝》這個成語共有6個字,其中包括3個部首,分别是 "木"、"卩"、"虍"。
每個字的筆畫數分别為:枯(8畫)、樹(9畫)、再(6畫)、生(5畫)、枝(8畫)。
《枯樹再生枝》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四年》。故事中,魯國受到晉國的侵擾,受創嚴重,成為“枯樹”。然而,魯國的國君季孫氏放棄一切享受,積極改革,推行君主立憲,重視農耕、軍事、道德的改革,最終使魯國重新煥發出生機,成為“再生枝”。
《枯樹再生枝》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枯樹再生枝」。
《枯樹再生枝》這個成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枯」可能書寫為「枯-十」,「樹」可能書寫為「樸-木」,「再」可能書寫為「曾」,「枝」可能書寫為「枒-木」等。
1. 他經曆了一段困難的時期,但他像一棵《枯樹再生枝》,重新煥發生機。
2. 曆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隻有通過自強不息、勤勞奮鬥,才能從《枯樹再生枝》一般重獲新生。
1. 枯竭(形容枯萎幹涸)
2. 再生(重新生長)
3. 枝葉(樹木的分支和葉子)
1. 死灰複燃
2. 重展宏圖
3. 東山再起
1. 一蹶不振
2. 錯失良機
3. 衰退不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