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于畫軸的紙條。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驚燕》:“凡畫軸製裱既成,以紙二條附于上,若垂帶然,名曰驚燕。其紙條古人不粘,因恐燕泥點污,故使因風飛動以恐之也。見 高江邨 《天祿識餘》。”
“驚燕”是傳統書畫裝裱中的一種特殊配件,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裝裱畫軸時附在畫幅頂部的兩條垂帶形紙條,最初不粘貼固定,可隨風飄動。其名稱來源于功能,用于驚吓飛燕,防止燕泥污染畫作(出自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
功能演變
早期為活動紙條,後逐漸演變為固定裝飾。明清時期,驚燕多用于巨幅立軸,材質從素紙發展為金箔或彩色紙,成為書畫裝裱藝術的一部分。
文學意象
在古詩中常被借喻,如唐代韓琮“仙鼠猶驚燕”描寫秋日景緻,孟郊“花驚燕地雪”以驚燕暗喻季節變遷。
小知識:日本裝裱中仍保留“驚燕”工藝,稱為“驚き燕”,多采用金箔材質,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
《驚燕》是指驚飛的燕子。燕子是一種常見的候鳥,夏季常在屋檐下築巢,冬季則遷徙南方,因此當人們看到燕子飛走時會感到驚訝和惋惜,故稱之為驚燕。
《驚燕》的拆分部首是 “火” 和 “鳥”,部首 “火” 表示與火相關的事物,部首 “鳥” 表示與鳥類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4。
《驚燕》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文學作品。在古代詩詞中,人們常用燕子來象征春天和遷徙,因此形成了《驚燕》這個詞彙。在繁體字中,仍保留着《驚燕》這一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驚燕》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不過,從現代漢字演變的曆史角度來看,《驚燕》仍然可以與古時候寫法保持一緻。
1. 天空中一群驚燕飛過,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2. 清晨,我在庭院中看到了一隻驚燕在飛翔。
驚喜、燕子、飛翔、屋檐、遷徙
飛燕、翻翅、驚飛、驚鳥
安靜、穩定、不驚動、不飛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