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身受命的意思、束身受命的詳細解釋
束身受命的解釋
束身:約束自身,不放縱。比喻投案。指投案歸順過去以後、聽從命令。
詞語分解
- 束身的解釋 ∶約束自己,不放縱束身自修 ∶自己捆住自己,比喻歸順束身以受命詳細解釋.自縛其身。表示歸順。《淮南子·人間訓》:“ 衛 君之來也, 衛國 之半曰:‘不若朝於 晉 。’其半曰:‘不若朝於 吳 。’然
- 受命的解釋 ∶接受命令或任務臨危受命巴黎天文台台長 勒維烈受命對這次風暴進行調查。;;《風海風暴和天氣預報的産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受天之命自古受命而王 ∶受教公曰:;不幸
專業解析
“束身受命”是一個具有莊重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嚴格約束自身,恭敬謹慎地接受命令或任務。它強調在接受重要職責或使命時,個人應持有的嚴肅、自律和恭敬的态度。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釋義:
- 束身: 本義為約束自己的身體、行為。引申為自我約束、自我檢點、謹守規矩。指在行為舉止上嚴格要求自己,不放縱、不逾矩。
- 受命: 指接受命令、任務、任命或使命。通常指來自上級、君主、重要人物或肩負重大責任的指示。
- 整體含義: 形容一個人在接受重要職責或使命時,态度極其恭敬、嚴肅、謹慎,并主動約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身份和任務的要求。它體現了對命令的尊重、對責任的敬畏以及個人的自律精神。
-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臣子接受君主的任命、下屬接受上級的指令,或個人承擔重大責任時的莊重态度。
- 強調在接受任務時内心的恭敬和外在行為的約束相結合。
- 帶有一定的正式性和書面語色彩。
- 示例: “新上任的将軍束身受命,誓死保衛邊疆。” (形容将軍嚴肅恭敬地接受任命,并決心履行職責)。
-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史記·酷吏列傳》。在描述郅都時,司馬遷寫道:“郅都遷為中尉… 行法不避貴戚… 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臨江王征詣中尉府對簿… 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窦太後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後乃竟中都以漢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窦太後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于是遂斬郅都。甯成者… 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為人上,操下如束濕薪。滑賊任威。稍遷至濟南都尉,而郅都為守。始前數都尉皆步入府中,因吏谒守如縣令,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都素聞其聲,于是善遇,與結驩。久之,郅都死,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甯成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即位,徙為内史。外戚多毀成之短,抵罪髡鉗。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為不複收,于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萬萬,安可比人乎!’乃贳貸買陂田千餘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數年,會赦。緻産數千金,為任俠,持吏長短,出從數十騎。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周陽由者… 由後為河東都尉,時與其守勝屠公争權,相告言罪。勝屠公當抵罪,義不受刑,自殺,而由棄市。自甯成、周陽由之後,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類成、由等矣。 義縱者… 縱至,掩定襄獄中重罪輕系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捕鞠,曰‘為死罪解脫’。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為治。 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然其治尚寬,輔法而行,而縱以鷹擊毛摯為治。後會五铢錢白金起,民為奸,京師尤甚,乃以縱為右内史,王溫舒為中尉。溫舒至惡,其所為不先言縱,縱必以氣淩之,敗壞其功。其治,所誅殺甚多,然取為小治,奸益不勝,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斬殺縛束為務,閻奉以惡用矣。 溫舒者… 遷為河内太守… 令郡具私馬五十匹,為驿自河内至長安… 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 論報,至流血十餘裡。河内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來,會春,溫舒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之屬。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趣具食;小群以百數,掠鹵鄉裡者,不可勝數也。于是天子始使禦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猶弗能禁也,乃使光祿大夫範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複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寖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 減宣者… 官事辨,稍遷至禦史及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獄,所以微文深诋,殺者甚衆,稱為敢決疑。數廢數起,為禦史及中丞者幾二十歲。王溫舒免中尉,而宣為左内史。其治米鹽,事大小皆關其手,自部署縣名曹實物,官吏令丞不得擅搖,痛
網絡擴展解釋
“束身受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shù shēn shòu mìng
- 結構:由“束身”和“受命”兩部分組成。
- 束身:字面意為約束自身行為,不放縱;引申為主動投案或歸順。
-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務,此處特指歸順後服從安排。
- 整體含義:指主動投案或歸順後,嚴格遵守命令,不再反抗。
2. 典故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原文記載衛國部分人主張歸順吳國,衛君認為吳國可“歸骸骨”(即保全性命),因此“束身以受命”。這一典故體現了歸順以換取生存或安定的曆史背景。
3.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曆史事件或文學作品中人物主動投降、服從權威的情節。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歸順後的忠誠與服從。
- 近義詞:束身自修、束手聽命。
- 反義詞:負隅頑抗、桀骜不馴。
4. 示例與延伸
- 造句:
“面對大軍壓境,守城将領最終選擇束身受命,避免百姓遭受戰火。”
- 延伸理解:
該成語不僅體現個人行為的約束,也反映古代政治中“以退為進”的生存策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文庫)。
别人正在浏覽...
骜夏拔除北使辯數别士秉筆直書捕鼠才譽誠谏成日價晨曲攢宮钿砌娥皇方回凡近宮婦官臣還青花活回次猳國窖穴解固解玉駒駒考查課書可虞掠服犂生骍角流落風塵鸾孤鳳隻論師馬舡沒根蒂美遷渺邈名理民器清道使青娥殿腳驅雷策電仁義之兵山吹失落誓券刷溜鬊雲四郭套裙賟贶填陷蹄髈痛癏頹勢枉勞葦車無明夜心謗腹非